最近那组“车顶开花”停车场的动图,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炎炎夏日,一溜儿车顶支棱着各色遮阳伞,不明就里的,还以为是哪家剧组在排练末日生存大戏。
这场景,颇具反讽意味,也禁不住让人寻思:当初那些为全景天窗倾倒的车主,现在怕是五味杂陈吧?
全景天窗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块巨幅玻璃穹顶,窝在车里仰望星河,听着就罗曼蒂克。
可罗曼蒂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气温动辄飙破冰点的酷暑天。
厂家宣称的“断热阻隔”,真到了三伏天,感觉就像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车主们为了避暑防晒,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死磕贴膜的,有加装遮阳帘的,更有甚者直接在车顶铺设人工草坪,力图“绿意降温”。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何主机厂们如此执迷于全景天窗?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吸睛。
颜值即是王道嘛,外观设计出挑了,才能抓住眼球。
像特斯拉、小鹏MONA,都是全景天窗的拥趸。
但这种“重颜值轻实用”的设计思路,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瞅瞅,这边车主们为了抗晒殚精竭虑,那边埃安RT的车主对着车载智能系统嘟囔一句:“启动遮阳模式!”,车顶遮阳帘便应声而动,车内瞬息切换至“宜人恒温空间”。
这番对比,是不是有点儿扎心窝子?
当然,也难免有人嘀咕,埃安RT这种自带遮阳帘的设计,是不是略显“老派”?
毕竟,当下时兴的是极简主义,凡事都要讲究浑然一体。
可问题在于,这种“一体化”是否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说穿了,这便是一场“悦目”与“适用”的博弈。
车企追求外形美观,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追逐格调,就罔顾用户的基本诉求。
尤其是在神州大地这般地大物博、气候多元的国度,南北方用车环境迥然不同。
一款设计,断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偏好。
但凡稍加留意各大论坛和社交平台,关于全景天窗的槽点便层出不穷。
有人抱怨,夏天行车犹如置身烤箱,空调火力全开也无济于事;有人吐槽,为了防晒,已经把爱车武装成了“移动堡垒”。
这些怨声载道,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症结:车企在雕琢产品之时,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车企的“倨傲”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因由?
例如,国内车市的角逐白热化,车企为了攻城略地,不得不疯狂堆砌配置、标新立异,却往往对细节和体验有所疏忽。
又例如,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尚不够成熟,许多人只注重外貌和配置单,而忽略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实则,早在数年前,便有专家疾呼,汽车设计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而非“以技术为本”。
但现实情况是,诸多车企依旧将技术革新置于首位,而对用户的切身需求视而不见。
回过头来看“车顶开花”的盛况,它不仅仅是一则笑谈,更是一记警钟。
它告诫我们,在追求技术突破和外观设计的同时,切莫遗忘用户的本源诉求。
它也提醒我们,在遴选爱车之际,切莫只看参数和配置表,更要考量自身的实际用车场景和需求。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一个段子:有人戏言,购车好比择偶,不能光看皮相,更要看内涵。
这话虽糙,但道理不假。
毕竟,车是用来驾驭的,不是用来陈列的。
颜值再高,开着不适,那也是徒劳。
是以,下回你相中一款车时,不妨扪心自问一句:我当真需要全景天窗吗?
抑或说,我是否甘愿为了全景天窗,承担额外的防晒成本?
或许,唯有我们真正从用户的视角出发,方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需求的上乘之作。
而那些“车顶开花”的停车场,兴许就能少一些,再少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