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傍晚,售楼处的灯箱还没来得及换掉上周的促销信息,一辆新车静静地停在广场中央。
身上的塑料保护膜还没撕完,前备厢里放着一只半开的矿泉水瓶和一包没吃完的辣条。
我站在车边,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智能驾驶变成了白菜价,我们会不会也像买菜一样,顺手挑个“带激光雷达的”搭配回家?
想象一下,你开着一辆十万出头的车,激光雷达安静地监视着世界,你却只关心后备厢冰箱的温度该调到几度——这画面,怎么看都有点超现实。
长安启源A06上市,激光雷达成了新晋“地摊货”。
以前这玩意儿,只有在那些二三十万的豪车上见过,带着点“你买不起”的傲慢,现在却被塞进了一款只要十万出头的家用轿车里。
而且厂家还很“佛系”,不是全员标配,只在顶配两个版本里低调展示,价格还死活没超过十四万。
我一时头皮发麻:这不是技术下放,是技术跳水,甚至有种“你特么也配?”的市场调侃感。
当然,事件的全貌并不止于激光雷达下放。
新车有八个版本,动力分为纯电和增程。
纯电用磷酸铁锂电池,续航顶格630公里,电机输出210千瓦,不是暴力分子,但足够让你在绿灯起步时获得片刻优越。
增程版“老实人”风格,搭载1.5升发动机和120千瓦电机,纯电里程240公里,油电合体续航还能拉长。
前备厢108升空间,干湿分离,尾门掀背,前后“拍一拍”就能解锁,听着像是微信和比亚迪合体开发了新功能。
同价位没人这么玩,长安是第一个。
智能驾驶是主菜。
顶配搭载地平线J6M芯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一字排开,据说能在高速和城区自动行驶,连停车都能自定义车位。
“豪华车专属”变成“家用车普及”,这不是技术革命,更像是价格革命。
你不用再研究新势力旗舰的宣传片,在不到十四万的预算区间里,A06直接把过去的“贵族体验”插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背后是成本控制、平台共享、供应链优化的长期厮杀——这些不写在配置表上的细节,才是真正的技术壁垒。
专业视角下,长安这波玩法有两个关键词:降维打击、成本极限。
激光雷达本身并不稀奇,但把它塞进十几万的车里,背后是芯片、算法、供应链的三角博弈。
地平线J6M芯片本土化率高,成本比国际大牌低,激光雷达模块微缩降价,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采用国产方案,再加上长安规模化采购能力,这才有了“激光雷达白菜价”的底气。
但成本终究不是全部,智能驾驶的真正难题在于场景复杂、算法可靠性、软硬件适配。
一辆车能跑得远不算本事,能在城市、郊区、高速各种场景下“一车到底”才是刚需。
A06的自动驾驶表现如何,数据还需要时间沉淀,但敢于下放高阶硬件就是一种技术态度。
空间、舒适性也被拉到极限。
车长接近四米九,轴距两米九二,比极狐阿尔法S5和长安马自达EZ-6都大半号。
内饰并不花哨,双悬浮屏、横贯出风口、保留物理按键,转头找空调不会手忙脚乱。
256色氛围灯、20扬声器音响、67瓦快充口、后排145度躺平、零下六度到五十度的车载冰箱——这些配置本该是“锦上添花”,现在变成了“标配狂欢”。
我数了一下,A06基本做到了“没有明显短板”,唯一让我困惑的是:这么多优点一起砸出来,长安是不是在刻意制造一种“配置焦虑”?
这年头,买车和买手机一样,谁都怕买亏。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中国品牌的进化速度确实让人心悸。
以往“国产=便宜=将就”,而现在,“国产=技术=性价比=新体验”。
长安这次没有玩虚的,供应链管理、芯片合作、软硬件打磨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结果。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反倒有点敬畏:技术进步不是喊口号,更不是PPT里画饼,只有把成本打下来、体验做上去,才会让人信服。
智能驾驶的普及,不是因为大家都变聪明了,而是因为技术终于变得不再高高在上。
当然,理性地说,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不是万能药。
一辆十几万的车装上激光雷达,不代表你在三环路早高峰就能闭目养神。
算法再强,路况再复杂,最后还是要靠人和机器的默契。
解决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不只是硬件问题,更是伦理、法规和现实妥协的产物。
长安把硬件下放,能不能让体验也下放,依然要看后续的OTA迭代和用户反馈。
现实很复杂,科技不是万能胶,但有人敢于尝试,已经值得尊敬。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自嘲一下。
作为一个平时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买车这件事总让我陷入“选择困难症”。
激光雷达、地平线芯片、快充和冰箱,一堆参数摆在眼前,似乎每个都能决定幸福指数。
可谁都知道,幸福的本质不是冰箱能调到零下六度,而是“你有没有机会用得上”,甚至“你是不是还会用”。
配置越多,选择越难,结果最后买车还是看脸、看家里谁说了算。
专业人士也只能在朋友圈里装一装懂行,真正下单时常被现实啪啪打脸。
至于这场“十万级激光雷达”风潮会不会改变行业?
我倾向于认为,技术下放是一种趋势,但结果绝非线性。
今天激光雷达降价,明天算法升级,后天又会有新的硬件突破。
消费者的期待被不断拉高,但行业的创新也在拼命追赶。
十万级高阶智驾或许很快就会成为“标配”,但下一轮技术革命又会让我们重新定义“高阶”——科技的进步,总有点像侦探故事,谜底揭开前谁都说不准。
最后,还是得留个尾巴。
如果有一天,所有家用车都能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随处可见,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
是“替代人类”的全自动,还是“辅助人类”的智能伙伴?
技术每降一次价,体验都要经受一次拷问。
你愿不愿意相信一辆十几万的车能带你安全抵达?
或者,你更愿意相信自己比激光雷达靠谱?
还是说,我们其实都在“智能化”的路上反复犹豫、反复试探?
现实没有标准答案,你会把信任交给机器,还是偶尔把决定权还给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