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吉利银河E5挑战了一项被称为「魔鬼测试」的正面中心柱碰难度试验,测试内容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正面撞上电线杆、路边树木、高速龙门架。最终测试结果是这辆银河E5以50km/h正面碰撞情况下,电池包也没有出现漏液、冒烟、起火现象,说明吉利已经在系统底层上解决了电池安全问题。
如果没记错,吉利的这次测试是自国家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后,行业内首个涉及到电池安全的公开碰撞测试。尽管此次测试项目与新国标项目不同,但测试结果却仍达到了新国标要求的“无泄漏、外壳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
要知道,由于相比老标准升级了3项修订、7项测试、17项电池包和系统测试,因此这项有着「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之称的新标准发布后,企业们都在头疼围绕新标准如何进行适应和调整,新国标从制定到实施的中间也已经为市场预留出了长达15个月的「过渡期」。
可就在别的企业都在吹口哨走夜路,选择性置之不理的时候,吉利却能在隔天的碰撞测试“达标”。在电池新国标增加的底部碰撞试验中,吉利也是该项测试国家标准的参与者。这些现象的背后,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吉利围绕着电池安全始终是走在国标之前的。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中国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近年来围绕电池安全的事故频发让有关部门最终出手。每一次的电池汽车自燃事故不仅牵动着消费者们的神经,也鞭笞着主机厂们的内心。今年3月底,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比2020年版国家标准,新国标在3个核心安全维度上进行了系统性升级:
1、强化热扩散要求,从原先“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2、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路面异物冲击等场景,要求电池包承受直径30mm撞击头以150J能量的3次撞击后无泄漏、无爆炸;3、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不起火、不爆炸。
但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修改点共通的要求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起火、不爆炸」。如果没记错的是,这应该也是新国标第一次将这一技术原点从企业的技术储备上升为行业的强制性要求。也就是说,在后续的安全事故中,一旦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出现起火、爆炸情况,将百分百承担法律责任,没有任何可侥幸、可操作的中间地带。
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王倩表示,这些技术指标的强升级、安全责任的强约束,不仅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安全从「被动合规」迈向「主动防御」,也意味着从这一节点开始,中国动力电池安全将正式进入「零容忍时代」。
「史上最严」的电池安全令,其中的底部安全碰撞最早就是由吉利率先在行业完成的。在吉利之前,基本没有车企做过底部碰撞测试。吉利在行业里第一个做到了,30公里时速整车正向刮底测试,20公里时速整车负坎冲击都无损伤,解决了电动车最怕的,因底部碰撞带来的电池损伤和安全事故。早在2021年,吉利就携手国家权威机构,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底部防护的团体标准,此次新国标也将“底部碰撞”纳入其中。
在其他诸如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挤压、湿热循环等一系列测试项目,吉利也均以现行国标2倍以上的标准通过测试。
意味着,吉利至少在电池安全层面,具备相比国家标准领先2年、行业友商领先3年的「代际差」。
2
「领先标准、创造标准、超越标准」
事实上,自2023年发布“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以来,围绕,吉利做过一整套覆盖电芯级、电池包级以及整车级的公开测试。在更多不被看见的角落,吉利把所有外界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围绕着电池安全的隐患,全都以远超国家标准的水平验证了一遍。
比如,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试验,这项试验的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在盐水中浸泡0.5小时;而在此前的一次公开测试中,吉利将基于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打造的动力电池浸入到深度1米、浓度为3.5%的氯化钠溶液中,连续浸泡了24小时,强度相当于现行国标的48倍。电池取出后不仅没有发生泄露、起火、爆炸,绝缘电阻值测试结果为17.75G欧,换算后不到国标要求的一半。
再比如,在外部火烧试验中,国标只要求直接燃烧70秒+间接燃烧60秒即可。而吉利选择将电池包置于试验设备上进行火烧,直接燃烧105秒+间接燃烧90秒,时长比现行国标要求超出50%。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标准是吉利作为企业标准而国标不要求的,如电池针刺、刮底测试、踩踏测试、凝露测试等。
而围绕电池安全新标准的制定,还只是吉利推动汽车安全的一个缩影。溯源来看,从2021年加入国际汽车标准合作组织(IATF)后的三、四年的时间中,几乎每年吉利都参与主导或参与汽车安全相关重大国家标准的制定。
如2023年,吉利曾参与起草《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这项标准于今年1月正式实施;2024年,由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主导编制的《乘用车车门开启预警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正式发布,历时3年完成;未来,吉利还将发布《智能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安全标准。
在吉利看来,安全没有「够用」,将安全作为造车的「底限」,决定了吉利围绕着动力电池以及整车驾驶的安全可靠,不只是领先标准、制定标准,更要在很多不被轻易看到的细节远远超越标准。就像银河E5的正面中心柱碰,国标没有强制要求,行业内通常进行实验的速度是35km/h,很多车企选择不做。但对吉利来说,这不仅是一道必答题,而且是采用全球最难、标准最高的方式进行。
3
「用100%的努力,为0.01%的事故发生比例护航」
时间上的「前置」,标准上的「超过」,不是吉利在文字上玩游戏,在营销宣传上做文章,而是当每一分为用户安全考虑的真诚和不易落了地,自然让人看到吉利的好。
作为行业第一家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车企,造车近30年来,始终将安全作为第一开发战略,吉利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投入到了安全层面。
因此,才有了国内第一张六维电安全001号证书、第一张新能源汽车电磁防辐射001号证书、第一张“汽车智能计算中心管理流程认证”证书、第一张“新能源汽车混动系统可靠性认证”证书等。
单从这些数据上和「第一」上,很多人可能感知不到吉利究竟在安全层面的领先程度,但如果对比来看,实际上非常清晰。在刚刚公布中国汽车安全技术专利公开量榜单中,吉利以1562件的专利公开量位居中国车企第一。相比之下,长城、比亚迪、奇瑞、分别位列第三、第六和第九名,新势力中则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十。
此外,将交通事故调查作为安全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吉利还建立了一整套交通事故的专业调查团队,专注于事故调查、风险评估等领域,目前已经参与交通事故调研2.1万余起。
这是因为,吉利深知,即便只有0.01%的事故发生比例,一旦落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100%的伤害。吉利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0.01%的比例,尽可能地降低任何可能的对于用户的伤害。
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当外界在关注哪家企业又将被时代潮流落下、哪家企业能否满足新国标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打心眼里钦佩起吉利汽车的安全体系。或许直到这一刻,外界才意识到,吉利过去在安全投入上的苦没白吃,对于安全的执拗和坚守,是能让吉利换回来自市场认可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