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郑州地铁都四通八达了,咋还有新线路开通一年多,客流还比不上老牌线路?就说8号线吧,开通时大家盼着能缓解交通,结果现在每天坐的人还没3号线零头多,这到底咋回事?
先说说开通时的期待。当时想着8号线能对标1号线、超越2号线,缓解交通压力,可现实给人泼了盆冷水。开通首日客流才16万,再看3号线,四周年日均44.6万,峰值更高,总客流2.05亿人次,虽说单看这数字也不算差,但和心里的预期比,差距可不小。这就好比你满心欢喜买了件爆款衣服,到手却发现尺码不对,落差感一下子就来了。
再看看站点规划,那问题可真不少。就说万科城吧,四、五、六期住着10万居民呢,可站点偏偏跳过了这儿,最近的站点离这儿2.5公里,步行得30多分钟。想想每天上班,别人出小区走几步就到地铁站,你却得提前半小时出门,一路急急忙忙地赶,到了地铁站还累得够呛,这体验能好吗?还有高新区政务核心区,会展中心、管委会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没站点,反倒是天健湖站、轻工业大学站这些地儿设了站,人少站点多,资源浪费不说,办事的人也不方便。可另一边,大学科技园到五龙口站才780米就设了站,这密度和需求明显倒挂,规划的滞后性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早期规划没预见万科城后期的开发规模,现在居民区成了“地铁盲区”,居民们都盼着能在科学大道与黄兰路交叉口增设出口,解决政务办事和日常通勤的问题。
乘车体验也是“冰火两重天”。平峰期坐8号线,人挤得跟3号线似的,高峰期就更夸张了,堪比5号线晚高峰,7号线还有座位呢,8号线就已经挤到车门边了。可到了中州大道以东,又比3号线拥挤,可在圃田西站换乘3号线后,车厢瞬间就空了,这说明8号线主要是长途通勤的人在坐,区域差异太明显了。而且啊,这客流还有三大枷锁。东风路换乘站没开通,和核心线路的客流联动就断了,等车时长超过8分钟,对比5号线的高效频次,大家自然更愿意选5号线。中牟居民倾向在圃田西乘3号线,高新区客流被1号线、3号线双向截流,就靠节假日绿博园、方特的客流补充一下,这情况确实挺尴尬的。
那该怎么破局呢?短期来看,得精准填补需求缺口。高新区的雪松路、瑞达路周边,不少区域还没发展起来,增设站点能激活这些“空壳站”。像万科城、黄兰路这些高密度区域,得好好调研,论证站点增补的可行性,在便民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中长期规划呢,不能再陷入“平行竞争”的陷阱了。东扩中牟县城、西连荥阳行不行?这得评估和3号线走向重叠的分流风险。不如聚焦高新区产业带、东区商务核的“垂直通勤”需求,和3号线错位发展,别再重复“横向拼抢”了。运营效率也得提升,缩短发车间隔,对标5号线,减少大家的等待焦虑。在圃田西、郑州东站等换乘枢纽,把导向标识做得更清晰,别让乘客在换乘时犯迷糊,减少“跨线流失”。
从8号线的事儿,能得到不少城市交通规划的启示。以前站点设置太依赖历史人口数据了,现在城市发展快,新兴居住区、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得动态追踪实时需求。成都、杭州的“预留弹性站点”机制就挺好,可以参考,为快速发展区域留足调整空间。客流竞争本质上是“便民竞争”,8号线线路长、大站多,可要是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便利性的问题,照样比不过“小而精”的3号线。啊,规划得跟上城市扩张的节奏,让大家出门就能坐上地铁,换乘也顺顺当当的,这样才能提升通勤幸福感。
你平时坐8号线吗?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通勤困扰?你觉得8号线该怎么改,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坐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