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CEO把小米SU7空运到芝加哥开了半年不肯还,背后藏着一个让底特律睡不着觉的数字:中国电动车出口量已经领先日本116万辆
那天在上海某个试驾场,福特CFO从副驾驶座上直起身,扭头对吉姆·法利说了句话:“吉姆,这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领先我们了。”两个在底特律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汽车人,刚从一辆中国造的电动SUV上下来,表情有点复杂。
法利后来做了个更绝的决定——把一台小米SU7从上海空运回芝加哥,自己开了半年多。按他的说法,技术参数能说明些问题,但你得真把车开上一阵才懂对手在想什么。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辈子,只是这次,他开完之后说“不想还回去了”。
这台车加速能跑进2秒以内,极速能破300,搭载的双电机系统输出功率超过1500马力。这些数字放在十年前,大概只会出现在售价百万级的超跑配置单上。但更让法利在意的或许不是这些——他试驾的那天,上车后手机没配对,导航、音乐就自动接上了,回家路上用语音让芝加哥家里的空调提前开好。这种体验在底特律的实验室里讨论过无数次,但落地的速度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有人说华为和小米这两家手机公司把消费电子那套打法搬进了汽车圈,速度快得让传统车企有点跟不上节奏。问界搭的那套智驾系统,用了四颗激光雷达,据说能应付复杂路况的领航辅助。小米更直接,直接把自家生态链里的智能家居设备跟车机打通,用户上车下车之间,整个数字生活就无缝流转过去了。法利后来跟人感叹,苹果和谷歌选择不碰汽车,但中国这边科技公司已经把技术嵌到每辆车的神经里了。
福特电动车部门去年二季度亏了11.4亿美元。董事会开会的时候,有人提出要转向做3万美元左右的小车,跟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低价车型正面刚。还有人建议在中国市场别跟消费者较劲了,转去做商用车可能还有机会。战略调来调去,背后的逻辑其实就一条——之前押注的大型电动皮卡和SUV路线,在成本和市场反应上都遇到了麻烦。
往前推四十年,日本车企把底特律逼到墙角,丰田本田那会儿一年能造1100多万辆车,美国国会都急了。但法利觉得现在这局面比当年更棘手,因为中国现有的产能足够覆盖整个北美市场,这是当年日本做不到的体量。数字摆在那儿: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468万辆,比日本多出116万辆,这个差距还在拉大。
巴西市场88%的电动车来自中国,泰国是70%,澳大利亚的SUV销量榜上长城哈弗排得挺靠前。德国最大的租车公司Sixt签了个六年10万辆的采购单,供应商是中国厂家。这些市场扩张背后,是从电池到芯片到内饰件的完整供应链在支撑成本优势。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把电池价格一路压下来,智能座舱需要的传感器和屏幕,中国本土供应商的价格和交付速度都摆在那儿。
马斯克去年也承认了,中国车企“最具竞争力”。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份量大概不用多解释。
法利后来在采访里说得很直白:“这不仅仅是电动汽车之争,我们正在跟中国经济展开全球性竞争。如果我们在这场竞争中失败,福特的未来也将不复存在。”底特律那些老厂房里,流水线还在转,但工程师们盯着的屏幕上,跑的是怎么在下一代固态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这几个赛道上追回来的模拟数据。
那台被空运到芝加哥的小米SU7,现在大概还停在法利家车库里。每次他开着这台车上路,或许都在琢磨同一个问题:当中国车企用三年走完别人十年的路,剩下的时间窗口还有多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