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瞅瞅本田S7这四月的出货量,我差点以为自己老眼昏花了,区区六十二台?这是闹哪样?一款被视若拱璧的电驹,还是本田“烨”牌的开山之作,结果就卖出这么点儿?这可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新车问世,为的是啥?不就是想一鸣惊人,狠狠地秀一把存在感么?可本田S7这番操作,怎么瞅都像是“熄火”了。三月甫一登场,卖了三百七十三台,勉强算过关。可四月直接来了个“断崖式下跌”,这落差,比过山车还刺激。
你说这车拉胯吧?配置单摊开,那叫一个琳琅满目:藏锋式门把手、流媒体后视镜、21寸璇玑轮毂、Bose天籁之音……该有的都有,甚而还有车载K歌房!这配置,放眼同侪,也算是能打的。况且东风本田也算厚道,又是让利,又是给老客补差价,诚意拳拳。那症结到底在哪儿呢?
依我看呐,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当我们习焉不察地把滞销归咎于产品力不济或者营销乏力时,是否忽略了更宏大的图景?
掂量掂量现在是个什么光景?新能源车市,那是自主品牌的盘中餐。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一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把市场都给鲸吞蚕食了。反观合资品牌,声势明显式微。倒不是说他们腹中空空,而是总觉得他们慢一拍,不够烟火气。
本田S7的窘境,实则是整个合资品牌电气化转型的一个切面。他们并非尸位素餐,只是总感觉和市场有点隔膜。就好比一个西装革履的雅士,非要扎进街头巷尾的大排档,总觉得扞格难入。
难道本田毫无筹谋吗?断然不是。他们也想在中国新能源的饕餮盛宴上分一杯羹,不然也不会推出“烨”牌,也不会掷重金兴建新能源工坊。但癥结在于,今朝中国消费者要的,不仅仅是“良驹”,还要“知我”。
“知我”是何意?就是要谙熟中国消费者的诉求,要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餍足。譬如,智能座舱要更胜一筹,自动驾驶要更契合中国的路况,甚至连外形设计都要更贴合国人的审美。
与普遍认知相左,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确乎需要奋起直追。自主品牌在车机系统、语音交互、自动驾驶辅助等方面的迭代速度,简直可以用“白驹过隙”来形容。而合资品牌,总觉得慢了半筹。
本田S7亟待做到的,不只是把配置一股脑堆砌上去,更要覃思如何重塑用户价值认知。要让消费者笃信,这不单单是一辆挂着本田标的电车,而是一辆真正洞悉中国市场、餍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伙伴”。
区区这一个数字,六十二台,便足以佐证问题的严峻性。本田S7想要咸鱼翻身,恐怕要经历一场抽筋剥皮式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进,更是思维模式的嬗变。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慢人一步,或许就望尘莫及了。我们仍旧冀望它能重振旗鼓,毕竟,谁也不乐意目睹往昔的霸主,铩羽而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