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阿维塔科技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完成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公开风洞测试。这场由国家级实验室、权威媒体及公证机构共同见证的实验,以 0.217Cd 的实测数据(120km/h 风速下),为阿维塔 12 的超低风阻性能正名,更以全流程透明化的验证模式,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参数宣传的规范性提供了重要示范。
三重权威保障筑牢数据公信力
此次测试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汽车行业罕见的 “三权共证” 体系:中国汽研风洞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方,其全尺寸空气动力学 - 声学风洞配备国际顶尖的三维麦克风阵列与移动测量系统,可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流场分析,长期服务于国家级科研项目,技术权威性毋庸置疑;央视财经、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组成的观察团全程参与,从车辆固定、风速调试到数据采集进行实时监督,以媒体公信力确保流程无死角;重庆市公证处公证人员现场对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与测试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法律公证,这种 “直播 + 公证” 的双重监督模式,在行业内尚属首次,从根本上杜绝了数据操纵的可能性。
对比此前某自媒体测得的 0.28Cd 争议数据,阿维塔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工况测试,清晰揭示了配置差异对风阻系数的显著影响:当车辆启用低风阻轮毂、电子外后视镜、主动进气格栅闭合及空气悬架最低姿态时,风阻系数稳定在 0.217Cd;而更换为运动轮毂、传统后视镜并开启进气格栅后,数值迅速攀升至 0.2741Cd。这一系列实验表明,风阻系数是动态变化的技术参数,单一工况下的测试结果无法全面反映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而车企在宣传中明确标注测试条件至关重要。
空气动力学的极致探索:设计与技术的共生之道
阿维塔 12 实现 0.21Cd 超低风阻系数,本质上是设计美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果。在造型层面,1450mm 的低趴车身姿态、溜背式轮廓及一体化尾部设计,通过 CFD 仿真技术进行超百轮优化,将气流沿车身的分离点后移,大幅降低压差阻力;碟翼式前脸、隐藏式雷达布局等细节,进一步减少前端气流扰动,使整车气动线条达到 “零冗余” 状态。这种设计语言不仅成就了极具辨识度的外观,更让空气动力学效能与美学表达实现了行业罕见的统一。
功能部件的创新应用更是关键支撑:作为国内首款量产电子外后视镜的车型,阿维塔 12 通过 56 度超广角视野与 HDR 防眩光技术,在提升行车安全的同时,较传统后视镜降低约 10% 风阻;智能主动进气格栅(AGS)搭载的 10 块动态调节 “鳞片”,可根据车速与散热需求自动开闭,高速行驶时完全闭合以减少前舱气流涌入,低速时按需开启保障三电系统散热,实现空气动力学与热管理的智能平衡;空气悬架系统在高速工况下自动降低车身高度,配合主动升降尾翼,在优化气动表现的同时提升操控稳定性,展现了对 “动态风阻” 的精准控制能力。
底盘区域的精细化工程同样值得关注:从低风阻轮毂封装、前轮挡板斜坡设计到后部全封闭护板,阿维塔12对底盘进行了全维度空气动力学优化,通过减少气流乱流与底盘负压,实测可降低约 15% 的风阻。这些“隐形”设计虽不直接可见,却彰显了阿维塔在细节打磨上的极致追求。
行业启示:从争议到透明化测试的破局之路
此次争议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风阻测试领域的深层问题:由于缺乏统一国家标准,部分车企通过 “特调配置” 获取宣传数据,导致消费者对参数真实性产生质疑。阿维塔的公开测试,为行业提供了三大破局思路:
其一,参数标注需走出 “模糊地带”。车企应在宣传中明确公示测试条件,包括风速、配置状态、测试机构等核心信息,避免因条件差异引发误解。阿维塔在直播中通过多工况对比,直观呈现不同配置对风阻的影响,这种 “全场景透明化” 模式,为消费者理性认知技术参数树立了参照标准。
其二,呼吁建立行业通用测试标准。当前国内风阻测试标准缺失,亟需对风速设定、车辆配重、环境参数等关键变量进行规范。中国汽研已构建 “仿真 - 模型 - 试验” 一体化开发体系,建议以此为基础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从源头杜绝 “数据游戏”,让技术参数回归科学本质。
其三,强化用户教育与技术科普。通过可视化实验、场景化解读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风阻系数的动态特性及对续航、能耗的影响机制。阿维塔在直播中通过 “轮毂更换”“悬架调节” 等互动环节,让抽象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变得可感知,这种用户导向的传播策略,对提升行业技术信任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结语
阿维塔 12 风阻争议的妥善解决,不仅是单一车型的正名之战,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向成熟的关键标志。当技术参数不再依赖 “宣传话术”,而是通过科学实证接受公众检验,企业才能真正建立与用户的信任纽带。阿维塔以开放姿态展示技术底蕴,以透明流程回应行业质疑,为中国汽车工业从 “参数内卷” 走向 “价值竞争” 提供了生动范例。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唯有以科学为基、以用户为本,才能在技术深水区行稳致远,最终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与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