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

最近汽车圈有一个现象挺抓眼球的。新势力车企亏损数据很“炸裂”,尤其是某几家头部公司——年亏损几十亿,这个数字一丢出来,大家都炸了:几十亿!这也太离谱了吧?是不是车还没造明白呢,钱就烧没了?行业里有没有人真的算过,这些企业的账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别急着骂,我们先把账翻一翻。譬如某家新势力车企,它去年亏了大概40亿人民币。乍一听,确实吓人。40亿亏损,搁以前传统车企的账面上,大概是几年的净利润打包一起扔进火坑才能烧出来这么大窟窿。但回头一看它的营收,还算过得去,几百亿规模。销量也有了,十几万台,单看这个数字,在新势力里算是能拿得出手的。那问题在哪?毛利率。它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不少车型甚至贴着成本在卖,卖一台可能就挣几千块,这一对比,亏损就不难理解了。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再拆细一点。它的亏损主要分两块:一块是经营亏损,一块是研发投入。经营亏损其实就是造车成本和卖车收入之间的差额——说白了,车不够赚钱。另一块呢,研发投入更硬核,动辄几十亿往产品研发里砸。你琢磨一下,它搞一款新车,平台搭建、技术验证、量产推进,一轮下来,几亿十几亿是常态。再叠加电池、电机这些新能源车的硬件成本本来就高,前期没办法摊薄成本,卖得再多也难撑住。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这样?其实不是。传统车企做新能源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只不过它们有燃油车“老本”在撑着,看数据没那么极端。比如某家老字号品牌,新能源车的毛利率也挺低,一台车毛利可能也不到10%,但它燃油车毛利高,有的车型甚至能超过20%,这就把整体的账平了。换句话说,亏损不显山露水,但新能源这块,很多传统车企也是在“贴着成本”走。只不过新势力没这个老本可以垫,账就更难看了。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外资车企呢?看上去体量大,账面好,但电动车这一块其实也挺吃力。比如某家国际巨头,全球销量过千万台,但新能源车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甚至比一些新势力还低。它为什么亏得没那么惊悚?规模够大,摊下来的压力小。换句话说,这事不是新势力独有的,而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现状:前期成本高,研发投入大,平台还没成熟,账面难看是常态。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再说到行业共性。为什么新能源车毛利率这么低?主要是成本结构不一样。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其实摊了很多年的研发费,技术成熟了,成本没那么高。而电动车这块,电池、电机这些核心技术还在不断迭代,尤其电池成本,动辄占一台车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这就导致,哪怕卖得多,毛利也上不去。再加上新能源车用户对售价敏感,不像燃油车有高溢价的豪华车型可以拉均值,整体就显得更难赚钱。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企业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两者都有点。前期亏损是战略性的。新能源车的竞争还没完全定型,各家都在拼命抢市场。你看某家新势力车企,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0%以上,这么高的比例,说明它在拼技术。这种情况,短期内账面难看,但长期来看,如果技术或者规模跑出来了,后期摊薄成本,账面就能慢慢改善。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问题。有些企业确实有点“赌”的成分。比如有的品牌为了快速抢市场,车定价压得很低,甚至贴着成本卖,短期内销量是涨了,但长期来看,没利润是硬伤。还有一种情况,研发费用砸下去,但技术没跑出来,这种才是真危险。投入打水漂的案例在过去很多次行业变革中都有,新能源车也不会例外。

新能源车企亏损惊悚背后是机会还是乱烧钱-有驾

那这些亏损企业到底能不能扛过来?还得看下一步走得稳不稳。比如技术能不能支撑它跑出规模效应,能不能从毛利率个位数跑到10%、15%甚至更高。还有现金流的问题,账期能不能撑住,融资能不能跟上。这些才是关键。现在看着是亏,但如果战略对了,后期毛利跑起来,账就能慢慢补回来。

总的来说,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离谱。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经历这种阶段,高研发、高投入,但前期毛利低、账面亏损也正常。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据,而是这些企业有没有跑对方向。亏损可以补回来,但机会错过了,才是真没活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