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中国车企扬帆出海,这些年那是相当喧嚣。
比亚迪、蔚来、小鹏,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锣鼓喧天。
这不,吉利也扥着劲儿加入了这场“抢滩战”,而且瞅准了波兰这块地儿。
五月八号这天,吉利跟沙特一家叫Jameel Motors的老牌商号签了个“盟约”,摆明了要在波兰的新能源车市里头扎根。
先头部队是纯电SUV EX5,盘算着明年第三季度就能登场,捎带脚儿再引进一款基于GEA架构打造的插混C-SUV。
吉利自个儿把这事儿定义为“欧洲战略2.0”,听着就挺有气势。
慢着,波兰?这东欧旮旯儿,新能源车市有啥门道?
先扒拉扒拉数据。
波兰二月份纯电车销量那叫一个蹭蹭涨,同比足足翻了41%,新能源车渗透率也捅破了18%。
搁中东欧,这绝对是潜力股啊。
要知道,不少老牌欧洲国家还在为推广电动车挠头呢。
再唠唠吉利这回的“战友”Jameel Motors,这家公司可不是个善茬。
打1945年就开张了,生意做到13个国家,丰田、雷克萨斯这些响当当的牌子都在它手里攥着。
这说明啥?
说明吉利这次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找了个靠谱的“本地佬”。
当然啦,光有市场和同盟还不够,得有过硬的“家伙事儿”。
这回打头阵的EX5,国内叫银河E5,是个紧凑型电动SUV。
个头、续航、加速,瞅着都挺周正的。
这车在澳洲上市头一个月就揽下了1000台订单,在印尼、泰国也算露了脸,这给吉利也攒了不少底气。
另一款还没官宣的插混车型,坊间传闻很可能是银河星舰7 EM-i的海外版。
这车可了不得,驮着雷神2.0混动系统,满打满算能跑1420公里。
这对于跑长途的“驴友”来说,诱惑力杠杠的。
波兰市场话事人Marcin Słomkowski撂下话了,这两款车都使唤GEA智能进化架构,要在安全性跟空间体验上立个新标杆。
这话听着有点“官腔”,但起码说明吉利对波兰这块地界是上了心的。
话说回来,咱中国车企“卷”完自家,开始“卷”别人家,这事儿你怎么看?
有人说,这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经之路。
早先咱们靠廉价劳力,现在靠技术革新。
新能源车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中国在电池技术、电控系统、智能化这些方面,的确跑在了前头。
也有人说,这是咱中国车企的无奈之举。
国内市场“内卷”太凶猛了,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只能往外突围。
况且,欧洲市场对汽车的品控、安全标准要求更高,这也逼着咱中国车企练就一身钢筋铁骨。
还有人说,这背后牵扯到中国和欧洲的经贸关系。
中国汽车出口,会不会惹来贸易龃龉?
欧洲会不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
这些都是变数。
当我们下意识地把中国车企出海的原因归咎于“国内太卷”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考量?
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备性、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鼎力支持、以及咱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
这些都是中国车企敢于走出去的底气。
说白了,吉利这回进军波兰,可不是简简单单卖两款车。
它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一次大胆试水。
它考验的是中国车企的品牌塑造能力、海外市场运营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耐。
不妨把时钟拨回十年前,甚至更早。
那时,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人设”是啥样的?
廉价、粗制滥造、山寨……这些标签恐怕很难一笔勾销。
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比亚迪、蔚来、吉利这些品牌的崛起,中国汽车正在逐渐摘掉这些负面标签。
这当中,吉利堪称是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征程上的一个切面。
从鲸吞沃尔沃,到参股戴姆勒,再到眼下的“欧洲战略2.0”,吉利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却又掷地有声。
所以,吉利这回能不能在波兰站稳脚跟,甚至在中东欧市场开疆拓土,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度回眸这件事,或许会惊觉,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商业行为,而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序幕。
一个中国汽车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与世界一流车企一较高下的时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