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超过14亿人口的邻居,他们在“车轮上”的世界为何如此割裂?一边是汽车拥有量低到令人咋舌,街头两轮摩托是绝对主角,连买辆二手车都是奢侈;另一边却是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印度和中国,这对亚洲巨头的交通图景,怎么会是冰火两重天?这不仅仅是人均GDP的差异,更是经济模式、基建水平和产业政策碰撞出的惊人反差。
想象一下,两个都挤着十四亿人的国度,街景却天差地别。在印度,你很难看到绵延的汽车流。
统计数字挺残酷:平均一千个印度人里,大概只有三十多辆汽车。这个数,别说跟欧美那些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比了,就是和一些人均收入不如他们的发展中国家比,也显得寒酸。同一片亚洲大陆,汽车普及率如此悬殊,真是让人感慨。
他们在开摩托车!印度简直是摩托车的海洋。两亿多辆摩托车、各种奇特的“三蹦子”在街头巷尾穿梭,常常一辆小摩托车上挤上去七八口人,甚至更多,场面既壮观又让人捏把汗。
对绝大多数印度家庭来说,摩托车才是经济实惠、适应性强的出行首选。汽车,在那里真成了少数人的专属品。
为什么汽车在印度是稀罕物?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钱。印度经济总量是上去了,去年也算进了全球前几,GDP数字听着吓人。
可一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口袋里就显得紧巴巴的,跟中国比人均收入,差了好大一截。买车这种动辄几万几十万人民币的大件消费,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是笔天文数字,得攒多少年才能买得起?
更要命的是,印度贫富差距大得惊人。那个叫基尼系数的指标,高得触目惊心,简单说就是国家大部分财富高度集中在一小撮人手里。
剩下的大多数人,别说买车了,可能连一日三餐都还在盘算,怎么攒钱改善生活、提升居住条件。据说印度至今还有两亿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对他们来说,汽车根本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想都不敢想。
就算攒够了钱,印度的外部条件也让人打退堂鼓。你想啊,路况是开车体验的基础。可在印度,像样的高速公路是真不多,总里程可能就我们零头。大片国土上,还是土路、石子路唱主角,好不容易遇到柏油路,可能坑坑洼洼,开好车也是受罪。这种环境下,开车不仅不享受,反而是折磨。
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加油站分布不均,特别是偏远地区,找个加油站像寻宝。充电桩更是稀罕物,新能源车想跑起来?估计得自带发电机了。用车的便利性太差,自然削弱了买车的欲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二手车市场那么火爆,很多人宁愿买辆便宜的、车况很差的“老爷车”对付着用,新车市场迟迟打不开局面,近十年汽车年销量增长率才百分之八点几,像蜗牛爬一样。
镜头转到中国,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们现在平均每千人有两百三十多辆汽车,这数字还在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往上涨,全球罕见。更重要的是,我们马路上跑的,绝大多数都是新车、车况良好的车,不像印度那样,老爷车占了半壁江山。
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4亿辆,其中私家车2.6亿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
为什么能这样?最根本还是经济基础。改革开放这几十年,老百姓是真的富起来了,人均GDP八万多块,手里有闲钱了,买车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水到渠成的消费升级。社会总体消费能力上来了,汽车市场自然就有了底气。
更重要的推力是基建。我国的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高速公路修了十七万多公里,比印度全国公路总里程还多!加上四通八达的普通公路网、千万级的充电桩,开车出行方便得不得了,想去哪儿去哪儿。用车的体验好了,大家自然更愿意买车、换车。
再看两国发展汽车工业的路子,高下立判。印度想保护自家产业,设置高关税,但对进来投资的外国车企又不够友好,时不时搞点小动作,导致本土品牌没做强,产量和技术都没跟上,价格也下不来。
外国品牌也畏手畏脚,投资力度不够。整个产业像拧巴着劲儿,增长慢吞吞,缺乏活力。
我们的路子活多了。当年大门敞开,欢迎外资合资建厂,用市场换技术,逼着自己跟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在竞争中学习成长。同时国家大力扶持自主品牌,尤其是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国家战略、企业拼命投入研发,硬是闯出了一条路。
现在看看,我们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这些核心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头,国产车设计、品质都今非昔比。
结果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出口量五百多万辆,一举超过日本,成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我们的车,不光自己开,还在全世界卖得风生水起,特别是新能源车,海外订单接到手软。
所以你看,虽然都是人口大国,但走的路不同,结果天壤之别。中国已经迈向汽车强国,而印度,恐怕还得在摩托车王国里摸索很久,才能看到汽车普及的那一天,这其中的差距,不是短时间能弥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