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

摘要: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升级绝非简单的政策加码,而是行业内生需求的显性化表达,标准为技术发展划定了方向和赛道,引导企业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突破又为标准的迭代提供了支撑,促使标准不断完善和提高。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近日,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宁德时代(300750)获中国首张GB 38031-2025新国标认证检测报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的电池企业。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中国首张GB 38031-2025新国标认证检测报告 图/宁德时代

新国标的发布,既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回应,也是倒逼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力。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动力电池行业从“量”到“质”跃迁的标志性节点。

正如宁德时代在专利布局、安全设计等方面的突破所揭示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升级与行业技术迭代始终呈现“双向奔赴”的共生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从“乘员安全”到“财产安全”

新国标的制定基于两大现实需求,一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带来的安全风险升级;二是电池技术发展的复杂化。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其中,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大量新能源汽车涌入市场,使得电池安全事故的潜在发生概率增加,不仅会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信心。

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高镍三元、磷酸铁锂等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不同技术路线在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等方面各有优劣,叠加快充技术的普及,也给电池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据招商证券近期研报分析,2024年,中国2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已普遍配置800V高压快充,预计到2026年,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渗透率将超50%。目前,上市新车主流充电倍率已达2C,预计2025年,高端车型将朝着5-6C的方向发展,中低端车型则会向3-4C迈进,混动车型也将突破2C。

在电池技术路线日益创新,高能量密度、长续航能力、高充电速度等电池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新国标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我国发布了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简称:2020版国标),推动行业持续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不过,2020版国标的基础是2016年-2018年的电池制造水平,2025版新国标则面对的是2021年以后的电池制造水平。

电池网注意到,2025版新国标相较于2020版有三处重大升级:

一是针对动力电池因内部短路引发的热失控场景,将热扩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

二是新增了底部碰撞测试项目,目的是减少因外部异物撞击动力电池底部而引发起火或者爆炸的情况;

三是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动力电池能够在长期高功率充电循环后依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

以上三项技术要求变化点,在全球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法规中均属首次。其中,最重要的升级亮点便是全球首次提出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桂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新标准实施的前提是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提升。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企业“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情况统计 图/报批稿

据此前报批稿显示,通过行业调研问卷反馈情况来看,截止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另外,在验证测试阶段,起草组收到了来自14家企业反馈的共57组热扩散测试验证结果(含3组整车验证测试),其中,只有4组电池未通过测试(占比7%),说明行业技术水平已普遍达到GB 38031修订版本热扩散安全要求。

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安全性,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的安全标准。

此外,考虑到行业技术发展,新国标不仅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更涵盖钠离子等新型动力电池。

EVTank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051.2GWh,同比增长21.5%,TOP10企业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ES、中创新航、SK On、松下、三星SDI、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我国现存1.5万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成立年限上,我国动力电池相关企业集中成立在5年以上,合计占比达75.4%;其中成立5-10年的企业最多,占比55.9%;成立于1年以内的企业最少,占比0.7%。从行业角度而言,新国标的技术门槛将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加速低效产能出清,技术方面提前布局的头部企业将会率先受益。

刘桂彬也提到,相关标准的修订,并不是意图借此淘汰某些电池企业,但是如果部分企业的产品能力跟不上时代节奏,优胜劣汰也是一个正常的情况。

从宁德时代看行业技术与国标创新

电池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电池的材料开发、单体设计、系统集成以及用户使用等整个过程。

据悉,宁德时代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新国标认证的关键支撑来自NP(No Propagation,即无热扩散)技术。

2020年,宁德时代提出NP技术,并率先进行大规模量产。NP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层级热失控防控体系,包括通过电芯材料优化、结构隔离设计阻断热传导路径;利用智能算法实时监测热失控信号并启动应急响应;整合BMS(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实现全局联动;兼容不同化学体系、电压平台及场景需求等。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热扩散试验判定流程图 图/报批稿

2020版国标当中,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提供报警信号,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而2025版新国标在热失控触发方式上,增加内加热触发作为推荐方式之一,将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提供报警信号),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据了解,此次首款通过强标测试的麒麟电池,采用的NP技术早于标准实施6年前(2026年7月实施)便已实现热失控不起火不爆炸。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2022年,宁德时代对NP技术进行了2.0迭代升级,率先提出了热电分离的设计理念,并实现量产,逐步搭载于麒麟电池、磐石底盘等2023年后的量产产品。这种设计采用泄压阀倒置设计,当发生热失控时,喷出来的高速高温气流直接通过底部排气通道排出,避免接触上方的高压连接件和其他电池,有效防止电池包热失控。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称,宁德时代NP3.0技术也已经成熟,不仅能保障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之后不起火、不扩散,更能进一步做到“不冒烟”。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之前的旧标准更加侧重“被动防御”,而新国标强调“主动防护”与“系统协同”。NP技术的迭代路径也指向系统级安全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环节的修补,体现了“技术标准先行于政策、安全能力反哺市场需求”的创新逻辑。从1.0、2.0到未来的3.0,其核心不仅是安全指标的提升,更是从单一产品创新向全产业链安全生态的跃迁。

此外,在新国标当中,要求电池在快充之后安全性能不降低同样是新的增量。目前宁德时代主推的几大电池品类,包括麒麟电池、神行电池、骁遥电池以及天行电池等均具备4C以上快充能力,领先行业。其中,麒麟电池采用侧面水冷+智能温控,支持10分钟快充且循环2000次无热失控,契合新国标测试场景。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CTP3.0麒麟电池 图/宁德时代

2月27日,小米SU7 Ultra正式发布,采用了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并针对赛道场景进行了高功率设计。据悉,充电性能上,第二代麒麟电池赛道版支持16C的放电倍率和5.2C的充电倍率,从10%到80%充电仅需11分钟。安全方面则包括电芯倒置技术、14层物理结构防护、7.3平方米的双大面冷却等等,确保即使在55℃高温满电情况下,单颗电芯热失效也不会引发热蔓延。

行业首个获颁,宁德时代给动力电池打了个样-有驾

第二代神行电池 图/宁德时代

而4月21日,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第二代神行电池再次刷新全球超充性能上限,创造超充倍率新纪录。第二代神行电池是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续航和峰值12C超充速度的磷酸铁锂电池,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在零下10℃低温环境下,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15分钟可从5%补能至80%SOC,比当前行业最高充电水平提升了100%。

“安全不会成为宁德时代产品折中的点,我们不会为了超充牺牲安全”。发布会后,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商用车CTO高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20年开始,宁德时代就把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作为自家电池的标准,第二代神行电池通过控制内阻,把产热做到最低,控制了电池内部的温度,大大延长了电池的寿命。

可以肯定的是,宁德时代在安全技术研发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近年来密集发布的一系列相关专利,与新国标要求也高度契合。截至2024年年底,宁德时代已拥有六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合计达43,354项,其中境内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25,439项,境外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17,915项。

2024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高达186.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首次突破5%,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700亿元。

结语:

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升级绝非简单的政策加码,而是行业内生需求的显性化表达。从宁德时代获得新国标认证以及其在专利布局等方面的成果可以看出,标准与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标准为技术发展划定了方向和赛道,引导企业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突破又为标准的迭代提供了支撑,促使标准不断完善和提高。

这种“标准牵引创新,创新重塑标准”的关系,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环节,未来的发展过程将更加紧密地与技术创新、市场选择和政策导向相结合,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