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怒怼逆行奥迪谁之过

最近汽车圈有个现象,很炸眼。那就是新势力造车亏得吓人,动不动就是每年亏几十亿,有的企业甚至亏到毛利率都没了,直接负的。这不,一家新势力今年半年报刚出来,净亏损超过40亿,毛利率也破天荒地挂了负数——负3.9%。乍一看,这数据简直离谱。亏到连卖车都赔钱,这不就是在烧钱玩命吗?有些人直接说,这不行了,离破产不远了。

可是别急,咱们慢慢拆拆。这个“净亏损40亿”和“负毛利率”,到底是怎么回事?先捋一下账面上的几个基本数字。销量方面,它半年卖了大概5万台车,单车均价在30万上下,算下来营收差不多150亿。单看这个营收,挺像回事的,算不上顶尖,但也在新势力里能排得上号。再看毛利,负3.9%意味着卖一辆车就亏钱。亏多少呢?每卖一台车,平均赔1万多块。这就很奇怪了,车卖得还行,价格也不低,但只卖车竟然亏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候就得拆开来看了。咱们先看成本,很多新势力的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有几个。一是研发费用,二是供应链溢价。研发费用是个大头,造车不是手机,随便找个供应商堆点料就能组装出来。尤其是智能化和电动化这块,研发投入能把账直接压得喘不过气。比如上面那家亏损40亿的新势力,它的研发费用半年花了超过30亿,直接吃掉了营收的20%。这意思就是,卖车的营收还没捂热乎,研发的钱就已经跑出去了一大半。

另外一个成本是供应链。新势力的供应链议价能力不如传统车企,比如电池和芯片这些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一直压不下来。传统车企靠规模化生产,能把供应链成本做低,但新势力刚起步,体量小,又要做高端智能化产品,供应商自然不给好价格。这就导致新势力的单车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负3.9%看着吓人,但其实这背后更多是成本结构的问题。

咱们再看看同行的状况。传统车企基本没有毛利率负的情况,毕竟供应链成熟,规模效应明显。但新势力里头,毛利率低甚至负的现象其实不算稀奇。比如另一家知名新势力,去年毛利率也是负的,单车赔钱赔得更狠。还有一些新势力毛利率虽然转正了,但也就1-2%,跟传统车企的十几二十几的毛利率比,差得远。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共性问题:新势力在起步阶段都得经历这样一个“烧钱换时间”的过程。研发、渠道、供应链全都得砸钱,砸出来以后才有可能盈利。

问界M9怒怼逆行奥迪谁之过-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些亏损是正常的战略性亏损,还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就得看企业的钱花在哪儿了。如果钱都花在研发、生产和渠道建设上,那就是战略性亏损。它亏得越多,可能说明它的扩张越快,未来盈利的机会越大。比如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研发上,砸下的钱现在是亏损,但未来可能转化成产品竞争力,形成差异化优势。再比如渠道建设,开店、推广、服务体系这些也是早期的必然支出,短期看亏损,长期看是铺路。

但如果钱花得没章法,比如营销费用过高、管理费用无节制、甚至投资方向跑偏,那亏损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以前也有新势力疯狂买流量、搞明星代言,结果钱烧光了,产品没跟上,直接凉凉。所以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乱花钱,还得具体拆开账目来看。

最后咱们回到那个负毛利率和40亿亏损,拆开看可能没那么吓人。负毛利率主要是成本结构的问题,尤其是因为研发和供应链拖得厉害。而净亏损40亿,很多也是战略性投入,比如研发和渠道建设。它烧的钱,基本上都能指向未来竞争力,而不是浪费掉了。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其实背后都是有章法的。

当然,咱们不能只盯着这些表面数字,得看企业的下一步怎么走。如果研发能持续推动产品迭代,供应链成本能逐渐压下来,渠道建设也能支撑销量增长,那这些亏损就是在给未来铺路。反之,如果销量迟迟上不去,毛利率也转不过正,那再多的钱都烧不出市场了。总的来说,这些数据吓人是不假,但它背后的逻辑还算清楚。最终比起亏损数字,更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跑通它的商业模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