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新任掌舵人Ivan Espinosa,最近颇有些挠头。
他接手的,不是什么金饭碗,而是一块棘手山芋——日产汽车正大幅收缩产能,且销量颓势,瞅着一时半会儿是摁不住了。
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唏嘘不已的。
想当年,日产也算得上是呼风唤雨的汽车大鳄,如今却沦落至此。
区区一个数字,便足以窥见问题的严峻:自2017财年起,日产的销量已然暴跌42%。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近乎腰斩啊!
Espinosa也并非毫无作为,又是裁员,又是闭厂,力图将成本压下来。
但关键在于,单凭节衣缩食,就能将日产拽出泥淖吗?
我觉着够呛。
销量滑坡,缘由错综复杂。
新款车型后继乏力,北美市场又遭遇新的关税壁垒,再加之本土和中国劲敌的奋起直追,日产的日子,那真是举步维艰。
Espinosa本人也坦承,仅靠削减开支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才行。
这就抛出一个颇有嚼头的问题:为何曾几何时风光无两的日产,现在却陷于这般窘境?
诸位或许会讲,皆因日产没能搭上电气化的顺风车。
您瞧,特斯拉如日中天,比亚迪也卖得风生水起,日产呢?
似乎慢了半个节拍。
Pelham Smithers Associates 的分析师Julie Boote就一语中的地指出,日产在美利坚市场,既缺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汽车亦算不得有多成功。
这话不假,但仅将症结归咎于技术路线抉择,未免有失偏颇。
要知道,日产当年可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弄潮儿之一,聆风(Leaf)一度是环球销量鳌头的电动汽车。
但症结在于,日产的电动化策略,似乎略显保守,未像特斯拉那般孤注一掷,也未似比亚迪那般双管齐下。
更深层次的缘由,恐怕还在于日产的内部管治与战略擘画。
卡洛斯·戈恩治下的日产,曾凭借雷霆手段的改革,转危为安,缔造了奇迹。
但成也戈恩,败也戈恩。
戈恩的强人政治,虽在短期内拔升了效率,但也钳制了创新,致使日产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上,渐次迷失了方向。
与坊间认知相左,实情是,汽车行业的竞逐,不单单是技术的角力,更是企业战略、管理和文化的全方位比拼。
日产的困境,不单单是电气化转型迟缓了,更是整个体系的板结与暮气沉沉。
Espinosa眼下想做的,是缩减汽车开发周期,将重心置于跨界车和SUV之上,还筹备推出Rogue SUV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
但这番策略,真能奏效吗?
Julie Boote就泼了瓢冷水,道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恐怕不及纯混合动力汽车。
伯恩斯坦高级分析师 Masahiro Akita 亦指出,日产需推出具备诱惑力的产品,方能达成营收增长。
此话固然不假,但问题在于,何谓“具备诱惑力”的产品?
当我们惯性地将矛头指向产品力孱弱之际,是否忽略了更深层面的消费者需求嬗变?
当下的消费者,不仅着眼于汽车的性能和价格,更重视品牌格调、驾驶感触和个性化定制。
日产的产品,是否能契合这些崭新的需求?
归根结底,日产的困境,不单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困境,亦是一个时代的切片。
它警醒我们,任何企业,哪怕往昔再煊赫,若不能适应时代之变迁,不能持续革新,终将难逃被涤荡的宿命。
日产的未来将会如何?
实话说,无人可以预卜。
但有一点可以笃定的是,Espinosa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他预想的更为艰巨。
他需要做的,不仅是削减开支,推出新款车型,更需彻底改易日产的文化与基因,令这家老牌汽车公司,重焕生机。
正如开篇所提及的,日产的销量暴跌了42%。
这个数字,既是日产的龃龉,亦是一记警钟。
它告诫所有企业,要时刻怀揣危机感,要不断精进与顺应,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逐中存活下去。
否则,曾经的荣耀,终将沦为过眼烟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