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曾经的大屏幕时代
几年前啊,大家都迷恋“大屏幕”呢:从车中间的控制台一直延伸到副驾驶那边,超大的触摸屏,轻轻动一下手指就能调节空调、音响和导航啥的,感觉特别像是在科幻电影里一样。
再见,触摸屏!按键汽车回归
我也曾被那种科技感迷住了,觉得按键什么的老土。可等我自己开上了这样的车,才发现:这东西其实没那么好用。
2025年3月的时候,大众官方第一个“认错”了——说以后的新车会重新把常用的功能键弄回来,还说了句“安全比科技感重要”,直接戳中了我的心。接着保时捷、丰田、小米也都跟上了,好像一下子,“按键回归”成了一种潮流。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是松了一口气。
以前我开过一辆全是触摸屏内饰的车,调个空调温度得点三道菜单才能找到;晚上想开座椅加热吧,屏幕反光、字又小,操作还慢,全靠瞎按,稍微分神方向盘就跑偏了。那感觉比打一局游戏还紧张,但这是在马路上,不是玩游戏啊。
触控车机正在把我们推向危险边缘
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越看越觉得吓人。德国保险协会统计说啊,纯触控车的事故理赔金额是传统按键车的2.7倍。而且你知道吗?开车的时候调整空调,用触控屏得花4.2秒,可要是用实体按键,只需要0.8秒——听着好像没多大差别,但你在高速上开的话,那可就是“盲开”了一百多米呢!
还有个小细节,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到。美国海军以前搞了个触控化的舰船操控系统,结果因为误操作出了事故,最后只能赶紧改回物理按键。想想都觉得后怕。
我一直以为是我们自己“反应太慢”,跟不上这些高科技,直到欧盟出来管这事,我才明白原来问题不在我们身上。2024年的时候,Euro NCAP出台了一个规定,说从2026年开始,像雨刷、转向灯、双闪这些经常用的功能,必须得有物理按键,不然连五颗星的安全评价都拿不到。
这下车企们急了,用户们更是不乐意了。大众ID.7的车主直接吐槽说这车像“节奏大师”一样麻烦,调个音量得点好多下;理想和蔚来车主也反映,再聪明的语音助手也没一键搞定来得实在。
汽车按键该“触控”还是“实体”?
市场反馈也很直接啊:八成多的用户觉得实体按键更靠谱,什么“稳准快”啥的。不过触控屏在坑洼路上就有点不灵了,误触率能到三成以上。
当然啦,我不是说科技不好,屏幕和语音控制确实方便,但它们不能啥都包,得有个度,得合理安排才行。
现在好多车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比如大众ID.2,把调节空调、音量这些经常用的功能还是弄成实体按键,导航和听歌之类的就用触控屏。保时捷还整了水晶按键,看起来更有档次;小米SU7更绝,给微信专门弄了个实体快捷键。这样的设计,既保持了科技感,又让开车变得更安全、更顺手了。
别让科技把驾驶搞砸了
而且这钱花得真不算多啊。给车上加个按键,也就十几美元的事儿,但能让你的事故率降低60%。相比之下,特斯拉这些年为了弥补那个纯触控的设计问题,花的钱可比这个按键贵多了。
说到底,车可不能只是“平板电脑装四个轮子”。开车这事,从来都不是单纯地摆弄机器,而是需要安全、直觉和反馈三者配合才行。
我觉得吧,以后车里的设计大概就会变成这样:“经常用的功能用实体按键,不常用的可以用触控,剩下的交给语音助手”。这不是倒退,而是对那种过度追求高科技的做法的一种调整。我们终于不再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屏幕迷住了,开始认真想想:技术到底是为了谁服务的?
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把“按键”重新装回方向盘和中控台上时,我真是觉得特别踏实。不是因为我怀旧,而是因为咱们终于不再把驾驶员当小白鼠了,也不再把功能都藏到三级菜单里,就为了搞个所谓的“未来感”。
汽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安全到达目的地。
要是科技让我们变得更危险,那它就得改。
这一回,我们按下这个按键,不仅是对理性和人性的回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