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

夜色将杭州市的天际线切割成几块,空气里混着发动机的低鸣和工厂区的灯火。

你若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某处,凌晨三点,望着那片厂房,铁皮屋顶在灯光下像鳞片反光。

保安坐在岗亭里喝着温吞的绿茶,门口时不时驶过一辆测试车辆,车头的车标在黑暗里若隐若现。

这里不是科幻片场,却有种机械未来感。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你会想,一家普通国产车企,真能把工厂铺得这么密吗?

如果我是那名保安,会不会有一天分不清自己是守门还是守住中国汽车的一角?

故事要从一张图说起。

那天,一份吉利全国工厂布局图在群里流传。

图片上,二十多家工厂像散落的棋子,从浙江到甘肃,从黑龙江到贵州,连大庆和兰州这些“工业老将”都被收入麾下。

浙江省光是吉利自家工厂就有十一座,宁波一市五厂,杭州、台州、义乌、湖州长兴、临海轮番上阵。

如果按地图画法,这块江南地界已经快被吉利的生产基地填满了。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说来好笑,合资品牌们还在纠结一地三厂多不多,吉利直接来了一省十一厂,像是把中国制造玩成了“拼图大战”。

此时我脑海里浮现出汽车工厂的流水线,机械臂举起车身,焊点落下,铁皮一阵电光石火。

一辆新车诞生的过程如同手术室里的分娩仪式,产房却分布在全国各地。

但先别急着感慨。我们还是用旁观者的证据链来还原一下这个事件——

吉利汽车,曾被人当做“国产车的普通代表”,如今却悄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制造帝国。

旗下品牌不止吉利、几何、极氪、雷达,还有合资项目领克、极星、Smart,以及收购的沃尔沃、路斯特、宝腾,甚至远程商用车、钱江摩托车、知豆、睿蓝,都有专属工厂和基地。

这不是简单的“多品牌”,而是一种多平台分工生产。

每个品牌分线投产,沃尔沃在台州、大庆、成都有据点;领克分布余姚、义乌、张家口、成都;极氪则占据宁波杭州湾、梅山和成都,商用车、摩托车还各有山头。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一张工厂分布图,既是地理课本,也是产业版的侦探推理题。

如果追问为什么吉利要这么做,答案其实不复杂,但也不简单。

首先是市场就近原则,东北有大庆,西北有兰州,西南有成都,华南有贵阳,华东浙江自家大本营密布。

这种布局可以缩短物流链和供应链反应时间,同时带动当地就业,算是“共赢”。

但更深层的逻辑是:工厂分散,产能不受制于单点风险,供应链更加稳定。

这几年疫情、地缘摩擦,谁还敢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说到年产能,浙江宁波杭州湾新区的第一、第二制造基地加起来年产量60万辆,台州沃尔沃工厂年产50万辆,其余单厂10-30万辆不等,光浙江一省年产能就突破300万辆,全国范围超过30万辆的工厂有11个以上。

专业点说,这意味着吉利不但能应付市场高峰,还可以灵活调配产能——就像足球球队有足够板凳深度,伤一个还能换另一个。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但别以为吉利就是“工厂多”那么简单。

分线生产和品牌独立发展,才是其制造底盘的关键。

传统国产车企,往往一厂通吃,把所有产品线压进同一条流水线,结果导致品质难以分级,技术迭代慢。

而吉利的做法,是每个品牌有独立工厂,模块化生产,标准化供应链,分工明确、互不干扰。

这使得沃尔沃能保持高端品质,极氪可以做智能电动,领克能专注运动基因,钱江摩托不沾汽车油水,远程专心搞商用车。

用点黑色幽默说法,这种多品牌分厂模式,就像一个老饕在自助餐厅,想吃烧鹅就去粤菜区,想来鱼生就奔日料档口,绝不让味道串台。

当然,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代价。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工厂多,管理压强大,供应链协同难度高,成本管控压力大。

每个品牌分线,容易形成“诸侯割据”,一旦遇到市场调整,冗余产能会拖累整体利润。

吉利能做到如今规模,说实话,既靠前期赌对了产业升级,也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红利。

换作十年前,恐怕连落实都很难。

我有时会自嘲:搞工厂地图分析的职业病,就是总觉得每个工厂都像犯罪现场,哪里有产能哪里就潜藏着风险。

宁波的五座基地,台州的沃尔沃工厂,成都三厂,大庆一角,张家口一隅,一处失守,可能就是市场份额的一块缺口。

相比之下,有些合资品牌只敢在大城市扎营,国产品牌缺乏产能布局,吉利这步棋,确实走得稳,但也走得险。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挖掘一下现实的复杂——车企的制造底盘,不只是拼工厂数量,更是产业链、技术、品牌协同的立体战。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吉利的全国布局,既有“产业分工”的逻辑,也有“地方政策扶持”的考量,还夹杂着“就业带动”“供应链稳固”的现实需求。

你很难说这是单纯的企业决策,更像一场大国制造业博弈中的微缩战役。

每一个工厂布局,都是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地域利益的交汇点。

更有趣的是,这种模式,正好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的“隐秘角落”——国产品牌不再被动挨打,而是在制造基础上反守为攻。

你看浙江、四川、山东、陕西、甘肃、贵州、黑龙江,每个省份都被工厂点亮,带动当地就业,形成区域产业链。

吉利不是孤例,长城、比亚迪、奇瑞、上汽也在做类似布局,只是吉利的“棋盘”更大而已。

但我们也不能戴上有色眼镜。

制造基础强大,并不等于品牌高端、技术领先、全球竞争力无敌。

吉利拥有20多家工厂,浙江占11家,制造能力稳健-有驾

中国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远没有国际巨头那么高。

吉利的工厂布局,是“稳”,但不是“赢”。

就像下棋,布局稳了,终局还得看应势和变招。

有时候,我会在工厂门口的夜色里想,“一省十一厂”是不是中国汽车制造的极限?

吉利已经把制造底盘铺到了全国,下一步,是不是该考虑国际化,产业链出海?

还是说,国内市场足够支撑现有规模,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仍然遥远?

这些问题,恐怕连车企高管都未必有标准答案。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如果你是吉利的决策者,面对这张全国工厂布局图,到底会感到安心,还是隐隐不安?

制造帝国的稳固和灵活,是否足以应对未来技术变革、市场风向、全球化竞争?

或者,这一切只是一场“时代的豪赌”,而非一劳永逸的胜局?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