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

你说的真不错。自己用车也有点感触,毕竟我开新能源车已经快3年了,像我这种老司机也能深刻体会到冬天的各种骚操作。每到零下五六度,续航就像被抽了筋,明明还满电,跑个百八十公里就啪啪掉到六成左右。尤其是在东北,冬天的冰火两重天让不少朋友都抱怨电池趴窝没电抛锚。我记得去年冬天,有次凌晨4点出门,外面-20℃,车子启动得特别困难,我那表姐在哈尔滨开着电也不是事。一辆电车在东北实在有点儿挑战。

但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比亚迪刚刚宣布快要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年底量产。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开始琢磨:如果真能达到预期,那未来的冬天会不会变得好相处?还真挺期待的。因为我其实也不太相信那些纯技术说法——我更关心面向普通人的实用价值。毕竟,技术再牛,也得能量存得住、充得快、用得久,才能真帮上忙。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有驾

我刚才翻了一下笔记,基于比亚迪内部的测试数据,硫化物电解质+高镍三元+硅负极的组合,能量密度能冲到400Wh/kg这档次,比起目前主流液态电池的200Wh/kg算是飞跃式提升。实际续航说:我满电可以跑600公里,换成固态电池后,可望直逼1000公里不成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这是否也是比亚迪想甩开对手一招。

站在购买者角度,我倒觉得,固态电池在充电速度和低温性能上的突破,是最实在的福音。想象一下:从20%充到80%,只用10分钟,这基本是在超市买瓶水的时间;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在济南跑滴滴,他说充电50分钟,差不多才能跑一百多公里,如果能刻意减少充电时间,那驾驶的麻烦指数就能大大降低。至于冬天,它能在零下30度依然正常工作,简直让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换车。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有驾

不过……虽然这些数据听着振奋,但我也得正儿八经自我批评一下:这是不是太美好,还得等时间验证。毕竟,电池的长期稳定性这个事情,才是拦路虎。我在跟行业朋友聊,他们也都点头:短期内,固态电池还是试点多于普及,因为界面阻抗、生产工艺、专利方面都存在技术和成本的瓶颈。

还有个细节我想跟大家说:我中午刚翻了个相册,看到去年拍的车,后备箱里满满都是充电线和各种充电宝,那种折腾挺尴尬的。比亚迪固态电池未来能不能让这些繁琐变得简单点?我猜,可能还得等到基础设施大规模升级。而且,咱们普通人不用太担心过度依赖技术——实际用车还得靠点生活的灵感。车子充电时多规划点,避开高峰,或者利用夜间电价——这些老司机的心机,还是管用的。

你可能会问,这么一大堆高科技,车价会不会涨得厉害?这个问题我也常琢磨。现在的情况是,固态电池如果能大规模量产,成本潜力还是挺大的。比亚迪说,到了2030年,固态和液态电池打平——大致是70美元每千瓦时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一辆普通家庭用的10万元级电车,电池成本可能会从8万降到6万以内。少花点钱,续航还能翻倍——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实在的实惠。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有驾

但是大家别太乐观。刚才说了,固态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生产工艺还都在攻坚中。我记得自己开了半年车,就遇到续航明显变差的时候。这年头,要确保电池能长跑,还得靠厂家的背书和所谓的技术积累——不能一碰就掉链子。

说个有趣的细节,我当时还跟朋友玩笑:要是固态电池真这么牛,或许咱们还能用它造个未来。比如:自带超级耐寒功能的车,真正实现零下30℃也不用仓皇逃命,或者开到没充电站的荒野,也不用担心电不够。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有驾

这里还想问问你,平时用车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续航?充电时间?还是电池安全?我觉得每个人的痛点都不一样吧。以后如果比亚迪真把固态电池普及上来,你会考虑换车吗?还是觉得再等等看?除了技术层面,还得考虑基础设施和充电惯的转变。

我还准备整理一份冬季用车手册,哪些小技巧能帮你缓解续航焦虑、提高用车体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冬天开车,千万别忘了预热的经验?(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者,在冷天要不要试试用空调预热+静止充电的组合?我猜,这些实用的窍门或许很快就能帮到你。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年底量产在即,续航翻倍充电快至10分钟,冬季性能不再“趴窝”,彻底解决车主痛点,燃油车还能坚持多久?-有驾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虽然固态电池远没普及,但它带来的未来感已经在逐渐变真。颜色越来越清楚,等待完美落地还需要点耐心。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如果,明年新车都标配固态电池,市场价会不会一下子变得更合理?又或者,这技术会不会像突击一样,一下子改变用车的生态?这才是真让我期待的地方。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