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芥之隙可毁丘山,毫厘之差能谬千里。”
聊起座驾的空调,这玩意儿简直是吾等凡夫俗子的夏日救命稻草,冬日御寒神器。盛暑溽暑,一俟钻入车厢,恨不得即刻将冷气鼓风至最低档位,瞬间从燠热蒸笼切换至凛冽冰窖。寒冬腊月呢?无斯物,唯有在车内噤若寒蝉,瑟瑟发抖。然诸君可曾忖思,此看似寻常之空调,背后竟潜藏几何玄机?
迩来,余目睹若干关于汽车空调之论辩,诸如制冷机理、供暖方式、冷负荷精算,看得我头昏脑胀,几欲作呕。初时觉着,此等高谈阔论与升斗小民何干?不外乎一能鼓送冷风,一能输送暖风之玩物尔。
然细忖之下,委实不然。此空调,非止于舒适度之象征,更关乎吾等之康健,甚或安危。
且容我等先絮叨絮叨这制冷。众所周知,车内清凉全赖此物。制冷剂于其中周而复始,吸热排热,宛若一辛勤之工蜂。然问题接踵而至,此制冷剂绝非善类。昔日所用之氟利昂对大气层破坏甚巨,虽如今已更迭为R134a之流,然仍为温室气体。换言之,吾等在享受凉爽之余,亦在为地球升温添砖加瓦。
再说这供暖。凛冬时节,发动机燃烧所生之热量,一部分用以驱动车辆,另一部分则化为暖风之源。听来甚是环保,变废为宝嘛。然诸君可曾设想?发动机之热效率本就不高,再分出一部分供暖,则油耗岂非更高?况且,某些高档车型仰仗电加热,那直截了当便是耗费电能啊,而此电能又源于何处?泰半还非火力发电?
话至此处,则不得不提及“冷负荷”此一术语。简言之,即车内需降温之程度。烈日炙烤、人身发热、车内器械散热,此皆为冷负荷之源。冷负荷愈大,空调则愈卖力,油耗亦愈高。
有人曰,此岂不简单,予车窗贴膜,消减太阳辐射便是。诚然,乃一良策。然贴膜品质良莠不齐,劣质膜非但妨碍视线,亦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得不偿失。
亦有人曰,少驾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此固然为上上之策。然现实是,芸芸众生为上班通勤,不开车压根寸步难行。尤在某些公共交通欠发达之城邑,汽车几近成为不二之选。
此事令我忆起前些时日所见之一则讯息,某地为求环保,桎梏私家车出行,终致轩然大波。黎民百姓觉着,凭何掣肘于我驾车?吾购车乃为图便利,而非为尔等之环保指标背锅!
此事亦昭示一问题,环保非一句空洞之口号,不可搞一刀切。既要权衡环境保护,亦要考虑到黎民百姓之切身需求。
如是,吾等当如何是好?
鄙人以为,其一,汽车厂商应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研发更为节能、更为环保之空调系统。可否采用更高效之制冷剂?可否提升发动机之热效率?可否开发出更智能之空调控制系统,根据车内实际境况自动调节温度?
其二,政府应在政策上多加引导,鼓励绿色出行。譬如,加大对公共交通之投入,兴建更完善之充电基础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等。
再者,吾等每人亦应自力更生,养成良好之用车习惯。例如,尽量避免长时间怠速,定期维护保养空调系统,合理使用空调温度等等。
空调,非止于一简单之设备,更是一繁复之系统,其连接着吾等之生活,亦连接着吾等之环境。解决空调所致之问题,需全社会之同心协力。唯有如此,吾等方能在享受舒适生活之同时,守护好吾等赖以生存之地球。盖因,仅有一地球,吾等别无他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