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

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这两家风头正劲的造车新锐,近来颇有些龃龉。

前者似有偃旗息鼓之意,传闻要下修年度销售鹄的;后者则踌躇满志,放言年内必能扭亏为盈。

这好比学堂里两位翘楚,一位喟叹“这次考砸了”,另一位则扬言“非我莫属”,着实令人一头雾水。

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有驾

理想那边厢,坊间传闻其内部已将全年投产目标酌减,由原先的70万辆降至64万辆。

想当初,他们可是意气风发,誓要大展宏图。

奈何现实骨感,L9的销量断崖式下跌,L8也锐减三分之一,就连肩负“跑量”重任的L6,销量也较上市之初的高峰滑落不少。

理想汽车1-4月累计销量12.68万辆,同比增长,交付量位列新势力品牌第三名;2024年度,理想汽车累计销量500508辆。

观其3、4月份的销售数据,确乎令人隐隐担忧。

反观小鹏,甫一发布的财报却颇为惹眼。

一季度销量力压理想,荣登新势力魁首。

更兼何小鹏掷地有声,宣称今年不仅销量要更上一层楼,四季度还将实现盈利,坐拥充沛的自由现金流。

两相对比,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有驾

这两位“佼佼者”的见解为何南辕北辙?

莫非车市当真如表面般风平浪静?

个中缘由,恐非如此简单。

且说理想。

其销量颓势,委实仅因车品不济?

未必尽然。

须知道,理想此前凭借“奶爸车”的精准定位,着实攫取了不少市场份额。

然时移世易,情势大变。

比亚迪、吉利等老牌车企亦纷纷加码新能源,且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有驾

消费者可选项增多,自然不必再对理想趋之若鹜。

再者,理想的产品线相对单一,主力车型仍为增程式。

此等技术路径,在不少人看来,仅为权宜之计。

伴随纯电动车技术的日臻完善,增程式的优势或将日渐式微。

再来看小鹏。

其一季度销量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较低的基数。

且,小鹏的车型定位更为年轻化、智能化,更能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偏好。

然,小鹏的亏损痼疾始终未能根除。

此番何小鹏敢于立下盈利的军令状,想必亦是痛下决心。

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有驾

个中压力,可想而知。

实则,华夏车市的竞争,堪称白热化。

合资品牌握有品牌溢价与供应链优势,自主品牌则倚仗价格优势,新势力欲想杀出重围,委实难如登天。

生存,方为首要任务。

哪怕是已然盈利的理想,抑或是销量翘楚的零跑、小鹏,皆需如履薄冰。

话锋一转,不得不提蔚来。

李斌亦为自己画下大饼,声称今年第四季度要实现经营性盈利。

此番豪言壮语,更像是自我激励。

若蔚来不能盈利、不能持续稳健运营,则他作为CEO便是不称职。

造车新势力下调目标,小鹏力争盈利,大佬们各有各的难处-有驾

压力山大,蔚来汽车2025年第四季度真的会实现经营性盈利吗?

拭目以待。

言归正传,理想与小鹏的分歧,实则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车市的焦虑。

各家企业皆在奋力奔跑,却无人知晓,下一个弯道潜藏何处。

当我们囿于技术路线、营销策略等表层因素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层的症结所在?

譬如,消费者需求的嬗变、政策导向、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起伏。

仅凭单一的技术或产品,断难在激烈的角逐中长盛不衰。

归根结底,造车新势力们,时至今日仍远未抵达可以高枕无忧的境地。

理想也好,小鹏也罢,抑或蔚来,皆在摸着石头过河。

前路漫漫,修远兮。

而所谓的“理想”与“现实”,或许也正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