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

当一辆车沉入1.35米深水1小时、从6米高空坠落、被2吨重车80km/h撞击后,电池零泄漏、车门正常开启、乘员舱完好无损,你会相信这是真实测试吗?

一汽丰田bZ5用一场“自杀式”安全试炼给出了答案。 2025年6月,在中汽中心的实验场,央视财经镜头记录下这台纯电车挑战浸水、坠落、碰撞三重极限场景的全过程。 当行业沉迷于屏幕尺寸和续航数字时,bZ5用钢筋铁骨般的硬核表现重新定义了电动车的安全底线。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浸水测试:1.35米深水浸泡60分钟,逃生通道依然畅通

国家标准要求电动车在1米水深浸泡30分钟不漏电,而bZ5直接将测试标准拉高到1.35米深度、持续60分钟。 当整车被吊入水箱后,上千个成年人的踩踏级水压瞬间覆盖车身。 1小时后,工作人员打捞检查:电池包干燥如初,高压系统自动切断,,机械式车门在水压中仍能正常推开。 这意味着即便全车断电,乘员依然可以手动开门逃生。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秘密藏在电池包里:绝缘涂层覆盖每一颗电芯,冷却液采用特殊绝缘配方(导电率比普通冷却液低50倍),电池壳体焊接精度达到0.1毫米级密封。 丰田工程师称之为“潜艇级防护”,而这源自其28年混动技术积累的防漏电经验。

高空坠落:6米自由落体,乘员舱“零变形”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6米高度相当于两层楼,bZ5以自由落体砸向水泥地,随后二次撞击壁障。 现场巨响中,车头严重溃缩,A/B/C柱纹丝不动。 测量数据显示:乘员舱空间压缩率仅3%,远低于国标15%的优秀线;电池包无位移、无漏液,高压接口完好。

支撑这一结果的,是占比24%的1500MPa热成型钢骨架。 这种应用于潜艇耐压舱的材料,在车顶横梁和门槛处形成环形笼式结构。 更颠覆认知的是“折纸式溃缩”设计:前机舱像手风琴般折叠吸能,将冲击力分散到纵梁,而非直冲座舱。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碰撞测试:80km/h侧撞+900kg挖斗猛击,车门照常开合

最震撼的测试在最后登场:一台2.3吨的陆地巡洋舰LC100以80km/h高速侧面撞击行驶中的bZ5。 撞击瞬间,bZ5仅发生小幅横摆,2秒后自动修正轨迹继续前行这得益于双冗余制动系统:当主制动管路破裂时,备用管路0.1秒内接管。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紧接着是更暴力的环节:一台挖掘机挥舞900公斤挖斗,以43km/h速度连续两次猛砸bZ5驾驶侧车门。 现场金属撕裂声刺耳,测量显示车门铰链仅偏移2毫米,门把手机械结构完好,从内部一拉即开。 秘密在于车门内嵌的“工”字形防撞梁,其抗弯强度是普通钢材的4倍。

四大冗余系统:连刹车都有双保险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bZ5的终极安全逻辑是“永不单点失效”: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制动冗余:两套独立液压管路,爆裂一套仍可刹停;

驻车冗余:电子手刹+机械棘轮双锁止,杜绝溜坡;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转向冗余:当转向电机故障,备用电机立即接管;

电机控制冗余:双芯片实时校验指令,防止信号错误。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这背后是丰田对3000万电动化用户“零电池事故”的执念。 在bZ5研发阶段,仅电池就经历115项超规测试,包括钢针穿刺、烈火炙烤、10米高空跌落,远超国标30项基础要求。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被忽视的细节:10秒救命的生物监测

当多数品牌宣传“冰箱彩电”时,bZ5在A柱内侧藏了毫米波雷达。 它能识别后排最小1cm³的生命体(如蜷缩的宠物)。 一旦锁车后检测到生物体征,10秒内双闪鸣笛警示,5分钟自动开启空调通风,这是全球首个通过中汽中心认证的防遗忘系统。

一汽丰田bZ5水陆空极限测试,打造智电安全新标杆!-有驾

另一个细节在车门机械锁:即便12V电瓶泡水短路,拉动门把手仍能通过纯机械结构解锁。 丰田安全工程师直言:“电动化时代,逃生不能依赖电路”。

12.98万起的“安全普惠”

最引发行业震动的是价格。 搭载1500MPa钢骨架+9气囊+五重电池防护的入门版仅售12.98万,比同级国产车低3万元。 央视财经在报道中犀利发问:“当安全成为基础而非奢侈品,某些品牌的高溢价还站得住脚吗? ”

这场测试后,中汽中心公布了一组对比数据:在80km/h侧碰工况下,bZ5乘员肋骨骨折风险比行业均值低67%,颈部甩伤风险低81%。 而所有测试车的电池包,均未触发热失控警报。

当一辆车从深水爬出、从高空坠落、被铁锤般重击后依然能打开车门,它所传递的已不仅是技术参数。 正如现场工程师拾起变形的车门把手所说:“我们不要最快,只要最安心。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