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的最新财报一出,吃瓜群众纷纷感叹: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从数据上看,营收76.9亿元的成绩确实不够亮眼,增速创下近两年的最低值,净利润也略显疲软。但如果继续深挖,那些令人惊喜的信号开始浮现。经营性现金流大涨169%、账面货币资金翻了五倍,研发与销售费用依旧保持增长。这到底代表着什么?简单说,德赛西威正在经历一个涅槃升级的过程,从依赖智能座舱业务冲刺向系统化平台转型,而这个过渡阶段注定不会太轻松。
过去几年,只要提到德赛西威,总绕不开“大屏”“车机”“智能座舱”这些关键词。在它的黄金阶段,几乎靠一个智能座舱业务撑起了半边天。然而,在今年三季度,风向开始转变了。智能座舱业务的增速已放缓,占比从去年高达65%降至今年的核心业务“仅剩”19%。而智能驾驶业务却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营收同比增长了55%,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样的局面,说好不好,说坏不坏,但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经典业务见顶时,另辟蹊径往往能杀出新天地。
而说到智能驾驶业务,就不得不提它背后的“系统化”框架。乍一听,“系统化”这个词有点高大上,但做起来可没这么简单。你不仅要卖核心零部件,还得负责整套系统的运转,包括感知、算法、OTA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而这些活儿的背后,是以天价融资和近乎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三季度货币资金达52亿元,研发费用突破6.95亿元,连销售费用也涨到75.9%的同比增幅,都足以看出,这家公司真是头扎扎实实的“烧钱机器”。
这样的投入确实把德赛西威推上了“系统平台提供商”的新台阶,而奇瑞就是最好的验证案例。在10月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德赛西威拿出几个实打实的成果。比如IPU系列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已经实现量产和新车型对接,能满足城区记忆泊车、高速自动驾驶等功能,而其无人车项目的S6平台更是亮点十足。这能让人不浮想联翩?过去卖硬件的是价格战,现在搞系统化却是能力战。
不过,能力越大,挑战也随之而来。系统化交付不仅烧钱,还增加了极高的复杂度。不同终端设备和平台必须兼容,高通与英伟达两大算力平台的并行开发压力也是难题。而客户的节奏拉长,也意味着资金回款的周期更久。所以,“赚每一分钱都带着研发与交付的压力”,这句话听着蓝瘦香菇,却真实道出了德赛西威的现状:要让自己的“Tier1供应商”角色升级为“系统共创伙伴”,必须硬着头皮啃这块难啃的骨头。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一昧死守国内市场。在欧洲与东南亚的海外布局中,德赛西威也试图把已跑通的国内系统化交付经验复制出去。甚至不惜在德国设立研发与项目支持中心,为当地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标准化+灵活本地化”的打法,或许是它未来海外战场上的独门秘籍。
说到底,德赛西威的转型是一场全链级别的硬仗,从智能座舱,到智驾平台,再到无人车领域,它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化生态圈。不再只是堆研发、抢订单,而是用交付能力换成长久的信任。这条平台化之路,艰辛但有想象空间。
所以问题来了,作为一家一直在“讲故事”的公司,如今的它能否成功兑现这些故事?在这个兑现周期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狼真的来了,德赛西威准备好了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