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

回首2024年,合资品牌的销售状况和市场份额持续呈现下滑趋势。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0月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销量达到57万辆,但同比却下降了17%。市场份额也集体下滑,德系和日系品牌的零售份额分别减少了2.3%和4.8%。

相对应的,自主品牌的国内零售份额在同期达到了历史新高的65.7%。要知道在燃油车时代,合资企业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销量份额长期超过50%,如今这一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具体品牌来看,现代、福特等品牌的全年销量已不足20万辆,而马自达、起亚、雪佛兰、标致和雪铁龙等品牌的销量更是萎缩至不到10万辆的规模。

根据驾仕派之前对新势力品牌的预测,明年月销达到2万辆的品牌才有可能继续留在市场。因此,所有年销量不足20万辆的合资品牌,在明年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那么,这些合资品牌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合资品牌整体的销售情况。以下是乘联会10月汽车细分品牌终端销量排行榜的数据,驾仕派整理了前21家合资品牌的销售数据,以此为我们后续的讨论提供基础。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今年1月至10月间,仅有东风日产、东风标致和上汽奥迪三家合资品牌实现了销量增长。相反,绝大多数合资品牌的销量仍在下滑,且跌幅超过两位数的品牌数量高达12个。这一趋势清晰地表明,合资品牌整体仍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再来看销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情况。虽然上汽大众作为合资车企中的领头羊,前10个月售出了近90万辆,与去年基本持平,表现堪称2024年最佳合资品牌之一,但与比亚迪同期的273万辆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丰田系和本田系的销售情况更为严峻。丰田的两家合资企业规模相当,每月销售约7万辆,前十个月的销量维持在60万辆左右。然而,广汽丰田的下滑幅度较大,同比降幅达到15.35%,而一汽丰田的降幅较小,为1.06%。

本田系的销售情况再次下滑,其两家合资企业的最新月销售量约为3万辆,前十个月的销量约为30万辆,且两者跌幅均超过两位数。

此外,美系、韩系、法系的合资品牌逐渐被边缘化。除了上汽通用别克的月销售量维持在约3万辆,前十个月累计销量接近30万辆外,其他品牌的销量规模较小。接下来的一档是月销1万、前十个月累计销量约10万辆的品牌,包括上汽通用凯迪拉克、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三家。而销量更小的品牌,每月销售量不足1万辆,前十个月累计销量不到5万辆,其品牌声音几乎消失殆尽。

总体来看,市场份额正在重新分配,部分传统品牌的地位受到挑战,而新兴品牌如比亚迪正在迅速崛起。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BBA等豪华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最新月销售量下滑至约4万辆,前十个月销量不足五十万辆,与巅峰时期年销量七十万辆的市场规模相比,显然处于萎缩状态。

今年,合资品牌的销售情况普遍下滑,除少数几家实现环比增长外,大部分品牌尚未出现反弹迹象。且经过连续多年的销量下滑,近半数的合资品牌已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此种情况,有人猜测这些逐渐边缘化的合资品牌可能会像铃木、吉普、雷诺等品牌一样退出中国市场。然而,驾仕派认为,合资品牌此时放弃中国并不明智。一刀切式的放弃,并不能解决合资品牌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市场份额较大的合资品牌更不愿退出中国,如同炒股的高仓位难以割舍。而且,放弃中国市场后,销量和利润的缺口难以在其他全球市场弥补,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考虑到合资品牌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规模稳定且难以快速增长,这些品牌即便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利润微薄,也能守住亏损底线。这意味着,比起新兴势力,这些合资品牌仍有翻盘机会。

此外,对于正在转型电动化的合资品牌来说,退出中国市场并非明智之举。例如,雷诺退出中国市场后,因电动化转型不顺,去年选择与吉利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研发内燃机。这表明,放弃中国市场并非解决困境的良策。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归根结底,为了维持总体销量、盈利水平和推动电动化转型,合资品牌极度依赖中国市场。据此,驾仕派认为这些合资品牌不仅不会退出中国,还可能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另外,对于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来说,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首先,中国具备成为合资品牌出口基地的潜力,其在劳动力成本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与其他海外市场相比尤为突出。今年,部分合资品牌已经开始利用出口策略来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和销量下滑的问题。例如,起亚每月的出口量已达到约2万辆,远超其国内销量,出口成为其利润和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北京现代和长安福特也正在扩大出口规模,进行战略转型。东风日产则宣布计划在2025年启动产品出口。

再者,当前中国市场单一车型爆款的几率极高。一款车型月销破万,甚至达到2万至3万辆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小米SU7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先前所述,月销2万辆是维持市场地位的分水岭。若成功打造一款月销2万以上的热门车型,年销量有望攀升至25-30万辆,这足以确保该车型在中国市场的生存能力。因此,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打造爆款车型是立足市场的关键。

凭借合资品牌的体系力量,这一任务并非遥不可及。例如,别克通过GL8和昂科威Plus两款车型,已轻松实现月销超过2万辆。集中资源和精力于单一产品,成功机率相对较高。

展望2025年,车市竞争将愈加激烈。合资品牌已发起史上最强的价格攻势,如通用系的“一口价”模式,给中国市场带来震撼。降价是体系力量的体现,当合资品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成本较低,降价空间更大。股东双方放弃幻想、准备战斗,过去为了维持高利润不愿降价,如今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部分利润。

短期看,合资品牌通过降本增效、放弃一定利润的策略,利用自身更强的体系力量,以价格战压制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品牌。竞争愈发残酷,如同凝视深渊。

驾仕派预测,2025年将是资金实力与消费者价值创造能力的比拼。例如,凯迪拉克XT5价格调整后订单量激增,尤其是高配的铂金版,因提供高价值配置如蜂鸟底盘,受到消费者青睐。

别克GL8再看销量规模和市占率的情况-有驾

这充分证明,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消费者并不会单纯追求低价产品,而是会依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做出选择。当前,主流合资品牌的反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以大众、丰田、通用为代表,这些品牌的销量已经明显回暖。

近期,部分合资汽车企业的销售业绩喜人。例如,一汽丰田11月份销量为90037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18%;上汽通用11月份销量为66797辆,环比增长14.7%,创年内新高;同样,上汽大众在11月份的销量也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达到132510辆,同比增长10.41%,环比也有显著增长。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