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车的话题好像变天了。
以前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聊德系车开着有多稳,就是夸日系车怎么省油,好像买车不看个外国牌子,就有点跟不上趟儿。
可现在你再看看马路上,越来越多叫不上名、但瞅着特有科技感的车,一打听,嘿,都是咱自家的国产品牌。
这变化快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前阵子,连韩国媒体都发了些数据,看完更是让人心里一惊,原来我们总觉得还在“追赶”的中国汽车,不知不觉间,已经跑到了很多人前头,甚至开始领跑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真是靠着便宜,硬生生砸出来的市场吗?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背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掰开了揉碎了聊个清楚。
得先从一个老观念说起,就是那句挂在很多人嘴边的“国产车三大件不行”。
所谓“三大件”,指的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被看作一辆车的“心肝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确实是我们的短板,大家也认。
但时代真的不同了,以前的短板,现在可能已经成了我们的强项。
就拿发动机来说,你可能还觉得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成熟、动力好。
可当吉利推出星越L这款车时,它那台2.0T发动机能输出175千瓦的功率,这个动力水平,直接超过了很多价格比它贵上一截的合资SUV。
这就好比一个平时班里中等偏上的同学,突然在一次大考里,数学物理成绩超过了常年霸榜的学霸,大家自然会觉得,这世界变了,合资品牌那个“牌子就值几万块”的光环,开始有点站不住脚了。
如果说吉利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那比亚迪最近拿出来的DM5.0混动技术,简直就是把这道口子彻底给撑开了。
百公里油耗2.9升,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说,就是加满一箱油,理论上能从北京一直开到上海,中间都不带进加油站的。
很多人会说,省油嘛,日本的混动车也很省。
但关键在于,咱们是怎么做到这么省的。
这背后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优化,而是一整套硬核技术的支撑。
首先,它用了一台压缩比高达16:1的发动机,这是目前全球量产汽油发动机里的最高纪录,简单理解就是,它能把每一滴汽油的能量都压榨得更干净、更彻底,所以热效率奇高。
更绝的是,它还带了一套智能系统,能像个聪明的管家一样,提前判断你接下来要上坡还是下坡、是堵车还是通畅,然后智能地分配是用电还是用油,保证能量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机械技术了,而是机械加智能的组合拳,打法完全不一样了。
再说说底盘和操控,这是以前国产车被吐槽最多的地方,总有人说开起来“发飘”,不够扎实。
现在呢?
赛道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吉利旗下的高性能品牌领克,有一款叫03++的车,在专业的浙江国际赛车场上跑圈,成绩居然比被车迷们奉为“神车”的大众高尔夫GTI还要快上3秒。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3秒的差距,背后是350Bar的高压直喷技术让动力响应更快,更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整合全球资源建立的中欧技术中心(CEVT)团队,对底盘进行了世界级的调校。
所以你看,曾经我们最没底气的“三大件”,现在不光追上来了,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反超。
技术上硬气了,国产车在另一个地方,更是打得合资品牌有点“没脾气”,那就是配置。
咱们老百姓买车,图的不就是个实在、舒心嘛。
过去,你想买辆三十来万的奔驰、宝马、奥迪,听着是豪华品牌,可坐进去一看,很多舒服的配置,比如夏天特别有用的座椅通风,对不起,得加钱选配。
一些高级点的驾驶辅助功能,那更是高配车型的专利。
可现在你换个思路,拿着十五万的预算,去看一台像星越L这样的国产车,你会发现,能让车机系统像旗舰手机一样流畅的高通8155芯片,能在高速上帮你跟车、保持车道、大大减轻疲劳的L2.5级智能驾驶辅助,这些在合资车上要花大价钱的东西,人家直接给你配齐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本来只想买个面包,结果店家不仅给了你面包,还搭上了一整盒的黄油和果酱,性价比高得让人难以拒绝。
更狠的还在电动车领域。
当一些百万级的进口豪华电动车,还在宣传自己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多么先进时,蔚来发布的ET9,直接把技术拉到了900V的新高度。
官方说充电5分钟,就能增加255公里的续航。
这是什么速度?
就是你下车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车子的电就续上了一大截,基本解决了大家最担心的续航焦虑问题。
这种技术上的代差,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在充电技术这块,一下子显得有点像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国产车现在玩的,已经不是简单地堆砌配置,而是用技术创新,把过去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豪华和便利,变成了普通人也能拥有的东西。
技术和配置的巨大变化,最终带来的是咱们老百姓买车观念的转变。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想十多年前,买一辆大众途观,不仅要加价好几万,还得排队等上几个月,那会儿觉得特别有面子。
可现在,当年加价提车的车主,可能正看着邻居新买的问界M9,车主在楼上喝着茶,对着手机说一句“把车停好”,那辆车就在拥挤的停车场里自己找车位、自己倒进去,科技感拉满。
还有那些曾经对日系车省油深信不疑的朋友,看到网上那些比亚迪秦L的车主,开着直播,一箱油实实在在地跑出两千多公里的续航,那种直观的冲击力,足以动摇过去几十年的固有印象。
所以说,中国汽车早就过了那个需要靠“支持国货”的情怀来卖车的阶段了。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他们买车,想法非常直接和务实。
他们关心的是:这车充电快不快,能不能别比我手机充电还慢?
智能驾驶灵不灵,在我走神的时候,它能不能自己躲开那些不守规矩的加塞车?
中控那个大屏幕,我用来导航、听歌、甚至停车时刷刷视频,它到底卡不卡?
当技术比不过,配置卷不动,价格又没优势的时候,一些合资品牌4S店里冷冷清清的场面,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店里人头攒动、排队试驾提车的热闹景象,就形成了最真实、最强烈的对比。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谁卖得好谁卖得差的问题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浪潮,正在我们眼前,清晰地画出了一条新旧交替的分界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