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那326亿的窟窿,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可不是阿猫阿狗的小厂子,这是当年“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如今却落到裁员两万、工厂停摆的地步。
要命的是,这老字号,它扛得住吗?
说起来也蹊跷,前些年,日产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尤其是咱这边的市场,简直是它的摇钱树,贡献了近乎三分之一的销量。
可现在呢?
销量断崖式下跌,被比亚迪、吉利这些本土豪强揍得鼻青脸肿。
这剧情反转,也太离谱了吧?
光盯着这326亿的亏空,那可就太片面了。
咱还得瞅瞅日产的家底厚不厚。
账面上还趴着1.498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嘛,也还算过得去)。
可关键在于,日产现在自身造血机能出了岔子,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和营业利润双双告负,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重病,光靠老本儿撑着,没法儿自己挣钱,早晚坐吃山空啊。
那日产自己怎么盘算的呢?
“忍痛割肉!”裁员、关厂,一套组合拳下来,目的就是降本增效,把那些赔本赚吆喝的业务给咔嚓掉。
但这么做,真能让它咸鱼翻身吗?
有人说,日产的症结在于电动化转型迟缓。
这话没毛病,打2010年起,日产就捯饬出了Leaf电动车,算是电动车界的开山怪了。
可后头却乏力了,技术没跟上趟,现在特斯拉、比亚迪们都用智能电动车攻城略地了,日产的Leaf反倒成了昨日黄花。
更让人泄气的是,燃油车市场也被咱们自主品牌用“物美价廉”给鲸吞蚕食了。
更有甚者,把矛头直指日产的领导层。
前任CEO卡洛斯·戈恩,这位曾经扶大厦于将倾的救世主,直接开炮了,说日产的决策层反应迟钝,战略左摇右摆。
细琢磨一下,还真有点道理,当丰田章男押宝氢能源的时候,日产在电动化上举棋不定;当咱们的车企三年迭代五款电动车的时候,日产还在拿改款燃油车凑数。
这步调,着实有点慢半拍啊。
当然喽,日产的窘境,也并非完全是自身的问题。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个曾经被视为抱团取暖的“三国演义”,如今也开始同床异梦了。
股权结构重组谈判拉锯战打了这么多年还没个眉目,协同效应也日渐式微。
这就好比一家子人,各怀鬼胎,使不到一块儿劲,自然也成不了啥大事。
所以说,日产会不会走到破产那一步?
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手里的余粮还能顶多久?
裁员关厂能不能真正节流?
即将公布的中期规划能不能扭转乾坤?
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日产眼下正面临着一场攸关生死的挑战。
日产的境遇,实际上也是整个传统车企的缩影。
大众、福特、Stellantis,这些汽车业的庞然大物,都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
一方面要维持燃油车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又要豪掷千金押注电动化的未来,这种“分身乏术”的困境,让它们进退维谷。
别忘了,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危局,更是整个内燃机时代的落幕。
汽车工业的淘汰赛已经鸣锣开战,谁也无法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就像诺基亚,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就只能在转型中迷失。
当然,也可能像IBM那样,在绝境中涅槃重生。
日产会走向何方?
这就要看它接下来的选择了。
或许,这326亿的亏损,是日产交的一笔昂贵的学费,能不能换来转型的真经,就看它自身的造化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