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时销售不会告诉你,提车后才发现的5大陷阱,第一条就中招
买车这事儿吧,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真能让人脑壳疼。身边好几个朋友,提新车那天乐得跟过年似的,可回头一算账、查查小毛病,一个个脸色都变了。谁还没被4S店“套路”过?有些坑,不是自己踩了就是看别人跳进去。
第一个大坑,“免费首保”。听着多美啊,啥都不用花钱,还给你贴心服务。但现实是,这种“免费”,往往暗藏玄机。有位哥们刚拿到驾照就兴冲冲去做首保,本来想着薅点羊毛,结果出来结账单吓一跳——1200块!说好的免费呢?原来机油用的是最便宜的矿物质油,人家还劝他升级全合成,加价400元。更离谱的是,各种什么节气门清洗、喷油嘴养护,一项800元直接加上去。他明明只想换个机油机滤,被忽悠了一堆项目。
后来他不服气投诉,总算退回来800块,但时间和精力白搭进去了。这事让我想起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时候还得倒贴饭钱。有人调侃:“4S店首保就是考验智商税,你盯紧点,就少交学费。”
其实防这种套路也不是没办法。有老司机建议,全程监工,让技师只做手册规定项目,该换啥换啥,多余的一律拒绝;最好把销售承诺写进工单里,有证据以后扯皮方便。我表弟第一次去4S店,就带着录音笔,把整个过程录下来,那小伙子也是够拼。
第二个雷区叫“终身质保”。不少品牌打出这个旗号,看起来很香,其实背后都是绳子拴住你的脚脖子。一旦签了协议,每次保养都必须在指定4S店,比外面贵至少50%。配件坏了,也只能用原厂货,比如雨刷、刹车片这些易损件价格翻三倍。我一个同事一年光多花在这些上的钱就五千块,都能再买辆电动车代步用了。
更闹心的是免责条款,比如动力电池正常衰减30%以内压根不管,这玩意谁受得住?而且稍微有点疏忽,比如哪次忘记按要求做全套记录,人家一句“不符合流程”,直接拒绝索赔。我邻居吐槽:“终身质保=终身捆绑,我这是买台新车还是找个人生导师?”
破解办法嘛,就是逐条看协议重点内容,“除外责任”“强制要求”要搞清楚。不懂别怕麻烦,可以咨询懂行的人或者直接问工信部。如果只是担心发动机变速箱问题,不如单独买延长保障套餐,更划算省心。
第三类陷阱让人头皮发麻——所谓“完美新车”,其实可能已经修复过。运输途中剐蹭一下本来也正常,但有些4S店为了省成本,会自己动手喷漆修补,然后PDI检测造假糊弄过去。有一次我陪朋友验新车,用手摸棱线感觉粗糙,还有颗粒感,一测漆膜仪数值飘到了200μm以上,一下暴露二次喷漆痕迹。当场找经理理论,对方支支吾吾差点没憋红脸。“轮胎调包”这种骚操作也见怪不怪,新轮胎被悄悄拆下来装展厅旧胎,还顺带把传感器磨损给你留着当纪念品。
还有OBD诊断仪,现在某宝几十块一个,小白都会用,上来插一下读取ECU历史故障码,再看看总里程和轮胎磨损对不上号,当场抓现行。有网友留言:“PDI检测=拍脑袋检查,只要胆子大,新手秒变火眼金睛。”底盘举升检查螺丝有没有拆装痕迹、排气管隔热板是不是有指纹,这些冷知识现在越来越多人会玩儿,不然分分钟被割韭菜啊!
第四道关卡,是续保押金这一出。“押金1000元,下年续保险才能退!”乍一听挺合理,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一旦交了押金,下年保险必须在他们家办,否则血本无归。而且所谓返现优惠比市场价低三成,到头来反而比外面贵不少。他们还喜欢捆绑各种冷门险种,例如划痕险玻璃险,全塞进套餐里,美其名曰全方位保护,其实都是加价利器。我舅舅去年吃亏一次,现在每逢亲戚朋友问起,他第一句话就是:千万别随便交续保押金!
正确姿势应该是不交任何形式的续保证明或定金,如果遇到威胁可以拨打银监会投诉电话。另外网上比价公式很简单:交强险+商业险官网报价×0.8,要么让他们匹配,要么拉群团购直降25%。前阵子我们几个老同学组团投保险,每人平均又省下两千多,大伙喝酒庆祝的时候直呼真香!
第五层地狱,是精品加装毁整台车。“副厂大屏”、“山寨踏板”、“劣质氛围灯”等等,看起来酷炫升级,其实埋雷无数。例如副厂中控烧坏BCM模块(维修1.2万),山寨踏板安装需要打孔导致锈蚀影响二手残值,还有乱接线改氛围灯引发短路自燃风险……说出去都觉得肉疼,我大学室友当初图便宜上了个杂牌尾门,两个月不到频繁报警,又没人愿意帮忙修理,只能自认倒霉拆掉重装。这类血泪教训太常见,有网友留言:“副厂精品=高仿包,用一天爽俩月哭。”
靠谱一点的方法,就是选原厂认证配件,无损安装对插接口为主,并且所有改动一定要留存正规发票,以备维权时用。如果涉及改色或者更换轮毂之类,需要提前备案登记,否则出了事故连保险公司都赖账。此外像方向盘加热、电动尾门和氙气灯(没透镜)这些黑名单项目最好敬而远之,否则轻则失去质保重则违法上路罚款扣分都有可能发生。这方面真不能贪小便宜,小命重要哈!
有人说4S专业、省心,也有人吐槽套路深如海。但兔兔觉得吧,大品牌售后确实规范一些,不过价格水分太足;二级经销商虽然便宜,却容易踩平行进口的大坑。所以选哪边还是看需求与预算,两头各有利弊。随着智能网联技术普及,将来说不定真的可以实时查询车辆生产运输检测全过程,但目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普通消费者还是得擦亮双眼,多学习、多交流经验才不会轻易掉坑里。
最后给大家安利一个防坑小游戏,下回提新车或者准备维修时,把今天文里的5大陷阱列张表格,每完成一步避开一个圈套就在表格上画√,看看最终能剩几项未中招?如果全部通关成功,请务必请自己吃顿火锅犒劳下自己的慧眼!哪个环节最难躲过去欢迎分享真实经历,说不定还能成为下一期故事主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