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上汽集团,站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巅峰,日赚1亿,年销700万台,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可如今,短短几年间,上汽却陷入了“销量滑坡、净亏54亿”的窘境,连曾经的合资车现金奶牛也不再奶了。到底是新能源的冲击太猛,还是上汽自己出了问题?
从“最赚钱”到如今的“最焦虑”,上汽的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昔日王者”的陨落背后,到底藏了多少故事。
一、从神话到尴尬:上汽的巅峰与滑坡
如果要追溯上汽集团的辉煌历史,那还得从燃油车时代说起。上汽与大众、通用两大国际巨头合作,推出了斯柯达、大众、奥迪,以及雪佛兰、别克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合资品牌。尤其是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简直就是上汽的“印钞机”,让它稳坐中国车企销量冠军的宝座。
2018年,上汽集团卖出了惊人的705万辆车,净利润达到360亿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这也是它被称为“中国最赚钱车企”的原因。
然而,辉煌总是短暂的。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合资车在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下降,曾经的“现金奶牛”也开始断奶了。到了2024年,上汽的销量直接跌到了401万辆,同比下滑20%,一年少卖了整整100万辆车,其中合资车的销量更是锐减68万辆。
而利润方面更是惨不忍睹,净利润只有16.66亿元,同比暴跌88%,扣非净利润甚至亏损了54.09亿元。曾经的“赚钱机器”,如今却成了“亏钱大户”。
二、合资车失势:上汽的老本行撑不住了
合资车曾经是上汽的核心竞争力,但近年来,这块业务的表现越来越惨。原因很简单,燃油车市场正在逐步萎缩,而合资品牌又没能在新能源领域抢占先机。在国内消费者越来越偏爱新能源车的趋势下,大众、通用这些传统车企显得反应迟钝,推出的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足。
结果就是,消费者不买账,销量直线下滑。
更扎心的是,合资车的定价策略也在国内市场逐渐失效。曾经的“大众”品牌,消费者愿意为它的品牌溢价买单,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性价比上全面超越合资车,导致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兴趣大幅下降。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板块的销量下跌,自然直接拖累了上汽集团的整体表现。
三、新能源转型:上汽的新赛道为何跑不快?
面对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上汽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它也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布局,比如推出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这样的新势力品牌。然而,这些品牌的表现却一直不太理想,既没有形成像比亚迪那样的爆款效应,也没有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为什么上汽的新能源转型这么难?首先,品牌认知度是个大问题。智己和飞凡作为新品牌,消费者对它们的认可度显然不如比亚迪、小鹏这样的老牌新势力车企。
其次,产品竞争力也有待提升。在智能化、续航、充电效率这些关键领域,上汽的新能源车型并没有明显优势,消费者自然不会优先选择它。
此外,上汽还试图通过与华为合作推出“SAIC尚界”品牌,希望借助鸿蒙智行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智能化水平。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买车看重的还是整体的产品力,仅靠技术合作远远不够。上汽的新能源转型之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促销、海外市场:上汽的自救行动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上汽集团也在尝试自救。一方面,它在国内市场大搞促销,希望通过价格战提升销量;另一方面,它开始加码海外市场,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促销的效果如何?从短期来看,确实能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这种策略不可持续。频繁降价会损害品牌形象,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不值钱”,而且利润空间也会进一步被压缩。
至于海外市场,上汽确实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旗下的MG品牌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但要想依靠海外市场扭转整体局面,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毕竟,国际化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结语
曾经的上汽集团,是中国车企的“王者”,是燃油车时代的最大赢家。但如今,它却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一边是燃油车业务的萎缩,一边是新能源转型的艰难,再加上国际化布局的挑战,它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上汽还能否重回巅峰?
这不仅取决于它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整个行业的变化。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不妨多留意它的动向,看看这个“昔日王者”会交出怎样的答卷。毕竟,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总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和启发。你觉得上汽还能翻盘吗?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