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六月末的上海外滩,一群西装革履的外籍高管与西装革履的HR们,正用流利的中文宣读裁员通知。这场涉及全球3000人的裁员风暴中,中国区独占800个席位,相当于把整个亚太总部砍掉四分之一。被裁员工当天签字就能拿N+3赔偿。
这家被网友戏称为"北欧神仙外企"的车企,十年前它以技术先锋姿态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却在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围剿下节节败退。车间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进口生产线,在小米汽车智能工厂的机械臂面前,突然变成了老古董。更讽刺的是,中国车企忙着建超充网络、搞自动驾驶时,这家老牌车企还在为燃油车库存发愁。
市场数据不会说谎。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7%,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带绿牌。反观传统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份额从巅峰期的60%暴跌至32%。这种此消彼长背后,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权力更迭。就像当年功能手机被智能手机颠覆,燃油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正在经历诺基亚时刻。
在苏州工业园区,某德系车企工程师老张最近总失眠。他亲眼见证部门从200人缩减到80人,剩下的同事每天提心吊胆。"以前觉得外企是铁饭碗,现在发现铁饭碗也会生锈。"北京奔驰、华晨宝马近期相继传出裁员消息,连丰田这种以"终身雇佣"闻名的企业,都开始用N+7补偿劝退员工。但在这波裁员潮中,那家北欧车企显得格外刺眼,他们坚持N+3的"行业底线"。
被收购后,这家北欧品牌虽保持独立运营,但技术共享早已悄然进行。就像被驯化的野狼,虽然还挂着榔头,胃里却装满了东方饲料。当中国工程师开始主导核心研发,外籍员工的价值自然被重新评估。更残酷的是,被裁员工发现求职市场已今非昔比:小米汽车生产线开出双倍工资招揽人才,比亚迪甚至在厂区门口竖起"欢迎外企回流人才"的广告牌。
但这场产业革命的代价不该由普通打工人承担。他们见证过外企黄金年代,却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成为弃子。这让人想起数码相机时代柯达员工的泪水。
外资车企开始用"优化人员结构"掩盖战略撤退,中国品牌用"全球招聘"承接行业人才,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制造业话语权的转移。
那些被裁员的外企精英们,或许该把简历投向正在崛起的新能源车企。毕竟在智能汽车赛道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永远是稀缺资源。就像当年下岗工人南下打工创造经济奇迹,今天的产业转型同样孕育着新机遇。只是这次,机遇的天平明显向东方倾斜。
您身边有朋友经历过外企裁员吗?面对产业剧变,您认为打工人该如何未雨绸缪?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或许您的经历,正成为这个时代的珍贵注脚。
(数据来源:乘联会2025年6月汽车市场分析报告;新闻来源:新浪财经《外资车企在华裁员调查》、界面新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白皮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