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10月份乘联会的零售数据,真的冤枉特斯拉了。
人家在国内的销量其实没想象那么高。
主要原因是——它靠的不是国内门店多火,而是出口平台厉害。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点,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特斯拉其实靠出口赚大钱,国内销量占比不算多。
比如10月份,特斯拉的批发量6.15万辆,里面出口的占了3.54万辆。
你一算,国内实际售出大概只有2.6万辆左右。
这跟大家想的国内爆火其实差了一截。
乘联会的数据偏向零售,是统计消费者在4S店的实际购买数,但它忽略了很多企业订单和出口订单的存在。
我问过一个销售,一句实话倒是挺扎心:你们卖给车企的车,算到零售里有几辆?
他笑笑:其实大部分都是给出口的,零售看到的只是我们最后的零售环节。
这也是为什么乘联会的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真实情况。
再说到主流车型。
30万左右的SUV,市场容量我预估在90-110万左右,估算这个区间的车有5-6款,竞争激烈得很。
但你仔细想想,单纯比拼硬实力不行。
比买车的人,实际上考虑的点很多:空间、操控、品牌心理、售后成本。而且,这市场的潜规则也挺有意思。
我刚才翻了一下自己之前的笔记——1万公里养车成本,大概算过,普通品牌平均在1.2万元左右,豪华一点的会高点。
这还没算到未来保值率,百公里能跑个7-8升油(体感),高点一升6元,算下来每百公里油钱能到42元,比较这几个因素,还是挺复杂的。
说回来,越往细算越发现,车型背后隐藏的游戏规则其实挺多的。
像我身边,有朋友换车,他说:我去年买的那款SUV,现在二手价还算能忍,估计还能跑一两年。
他也不是追求最全配置,只想车好用,省点心思。这其实反映了市场的一个核心点——用户不只是看车,更多的是看未来的性价比和用车的稳定性。
硬派越野车如果可以上市,可能成为新宠儿。
那种肌肉感很强、能带我们去荒郊野外试试手的车,确实有市场。
可能有人会说,攀岩和越野不火,但我觉得,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硬派越野也有自己的小蓝海。
像牧马人、吉普的某些车型,去年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还算不错,达到70%左右。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你猜,国产中高端车的品牌信仰,到底能坚持多久?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些人把特斯拉当信仰,是不是有点盲目了?
我身边就有朋友,去年还觉得特斯拉未来无限好。
但买车试驾后,最直观感受是:内饰比我十年前买的车还差(大概不超过10年)——座椅支撑不够稳,内饰用材感觉没那么精细。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去年买的那款日系车,尾箱空间还特别实在,后排空间更不用说。这都是实际开过之后才知道的。
想不到,很多人买车还是惯看外观、听口碑,少真正去试驾。
品牌是个信仰也是个心理账户。
我们谁都不是天生的车专家,都一点点在市场中摸索。
这也是我经常讲的:很多时候,自己的理性被感性冲淡了。
比如我猜测的——未来一些SUV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更激烈。
这也让我担心:传统厂商会不会太早追风了?
目前很多新车一上线,都是标配6座,甚至7座。
但我觉得,车还能不能走心才是真。本质上,车是开在路上的工具,不是潮流的附属品。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个细节。
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看车,还是很在意驾驶感受。
比如有个朋友,去年换了辆新车,看了半天,最后还是选了操控好、油门灵敏的。
你这个感觉对吗?我问。
他说:操控舒服,开起来心情都好。
这可以理解,毕竟开车不是买个装饰品。而且,操控的每个细节,只有自己实操过才清楚。
讲个题外话。
你们觉得,未来的车会不会越来越智能?
我估计,自动驾驶肯定会慢慢普及,但这个开启的门槛还挺高。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说:有的车,自动驾驶能用才怪,调试一番都要折腾半天。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未来几年的车市,还会有很多理性的玩法——走稳妥路线,别太追逐所谓新奇。
好了,这样的趋势里,咱们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自己买车,是为啥?
是为了面子、还是用得爽?
或者,正是这些细节,才决定了你心里的那辆车最重要。
也许,下一次我会去试驾一辆硬派越野,顺便问问店员:你们的油耗达标了吗?
毕竟,车的故事,从来都不仅仅是车本身。
你看,问题点是不是还挺多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