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同样的钱买车,燃油车却要多交15%税费,而新能源车享受政策优待。
如今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已超50%,路上每两辆新车就有一辆用电驱动,燃油车依旧独自承担道路养护的主要成本。
为什么燃油车主要为整个道路系统买单,而新能源车主却能免费享受?
这场关于“油电同权”的争论,究竟是市场转型的必然代价,还是亟待调整的政策失衡?
一笔明明白白的税费账
咱们先来算算这15%的税费差距到底是怎么来的。
假设你要买一辆30万的车,如果选择燃油车,光是购置环节就得多掏4万多块钱的税。
具体怎么算?购置税按车价除以1.13再乘以10%,大概是2.65万;如果是2.0T的车,还得交5%的消费税,又是1.5万;每年的车船税按2.0T算还要4200块。
这样算下来,光这三项税就是4.57万,占车价的15.2%。而新能源车呢?这些税一分钱都不用交。
更有意思的是,这还只是看得见的税费。
加油的钱快一半都在交税!
按家用车一年跑1.5万公里、百公里8升油耗算,光燃油税每年就要交近1万块,5年下来就是5万。
反观电动车,每度电才5毛钱,连一分钱税都不用掏。
油车电车的成本差,远不止车价税费!
上海拍个燃油车牌照要8 - 10万,北京更是超10万,新能源车绿牌却能免费拿。
不少城市油车每周被限行一天,电车却畅行无阻,甚至停车都免费。
这么算下来,油车养车成本比电车高太多了!
燃油车成了"冤大头"
这种税费差异带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新能源车成本低到骨子里,打起价格战来底气贼足!
这几年汽车降价潮,基本都是比亚迪、特斯拉带头甩卖,燃油车只能跟着降价肉搏。
结果整个汽车行业赚钱越来越难,2025年一季度利润率跌到3.9%,跌破了4%的安全线。
更尴尬的是燃油车承担了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以前国家取消了养路费,改成燃油税,意思是谁用油谁交钱,用来修路养路。
但现在电动车越来越多,它们同样在路上跑,却不用为道路建设和维护买单。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燃油税收入在减少,但道路维护的成本却在增加,这个账怎么算都不对劲。
有人开玩笑说,燃油车主现在就像是在"义务"养着新能源车。
大家都用同样的道路,凭什么只有燃油车主掏钱修路?
这种情况下,燃油车主的心理肯定不平衡。更何况,燃油车技术这些年也在进步,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很多新款燃油车的环保性能已经相当不错了。
新能源车的"政策红利期"该收尾了
2009年起国家开始"喂饭式"扶持新能源车,10年不到砸了上千亿补贴,2014-2023年光购置税就免了2600多亿。
这波操作确实把新能源车从"零蛋"养到了现在市场占比超50%。
但问题是,当新能源车已经站稳脚跟,甚至开始"反向输出"到海外市场的时候,这种政策保护是否还有必要?
比亚迪现在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特斯拉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理想、蔚来等新势力也都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新能源车"特权",是不是有点过度保护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政策倾斜正在扭曲市场竞争。
有些新能源车企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反而不够用心。
市场上确实出现了一些"骗补"现象,有些企业为了拿补贴而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
这种"温室花朵"式的发展模式,长期来看对整个产业并不健康。
从消费者角度看,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已经不完全是因为环保理念,很大程度上是被价格优势吸引。
如果取消了税费优惠,新能源车还能保持这种吸引力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啥时候"油电同权"才合适?
虽说新能源车卖得挺火,但大部分车企还在赔本赚吆喝——蔚来2024年亏了224亿,小米汽车亏62亿,小鹏亏58亿。
这时候要是突然取消所有优惠,这些企业怕是直接要"断粮"了。
而且,新能源车产业链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
比如芯片、高端材料等核心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充电基础设施在一些地区还不够完善。
如果政策支持突然中断,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长期发展。
国际竞争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车设置了各种贸易壁垒,如果国内市场的政策支持也撤掉,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全球竞争中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但另一方面,继续这种不平等的政策也有问题。
燃油车技术同样在进步,混合动力技术、清洁燃料技术都在发展,一刀切地歧视燃油车并不合理。
而且,全球汽车市场80%还是燃油车,中国车企要走向世界,燃油车技术同样重要。
寻找平衡的智慧
比较理想的做法可能是逐步过渡,而不是一刀切。
政府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比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从2026年开始降到1.5万元封顶,2028年可能全面取消。
这种"软着陆"的方式,既给了新能源车企调整的时间,也逐步实现了政策公平。
未来的政策可能更加精细化。
比如按照车辆的碳排放量、重量、电池容量等来收税,而不是简单地按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来区分。
这样既能鼓励真正环保的技术,也能避免政策一刀切的问题。
对于道路建设和维护费用,可能需要设计新的收费机制。
比如按照车辆重量和行驶里程来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所有车辆都为道路建设买单。
毕竟,道路是公共资源,所有使用者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成本。
从长远看,"油电同权"是必然趋势。
当新能源车真正成熟,不再需要政策扶持的时候,自然应该和燃油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关键是要掌握好时机和节奏,既不能过早伤害新兴产业,也不能让不公平的竞争持续太久。
目前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总量的一半以上。
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949.5万辆,市场渗透率35.7%。
燃油车年缴税费超万亿元,而新能源车享受的各类税费减免每年约3000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产业政策如何在扶持创新和维护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现实问题。
无论如何选择,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让政策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维护市场公平。
毕竟,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应该是各种技术路线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而不是靠政策人为制造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