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一块蓝印花布绣出老年人共富路

浙江奉化:一块蓝印花布绣出老年人共富路-有驾
雷山村老人正在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品 段凌云供图
中新网宁波6月28日电 (方堃 段凌云)左手拿着刺绣框,右手娴熟地穿针引线,66岁的赵玉红在蓝印花布上,按照提前设计部位要求快速地进行金银绣,一会儿工夫,一只翩翩欲飞的银白色蝴蝶跃然于蓝白相间的布上。
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喜曼蓝富”工作室内,10多位雷山村老人正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在刺绣,有的在缝制香囊边口、工艺包装袋。“喜曼蓝富”工作室负责人张剑峰穿梭其间,仔细检查每件产品的缝线、拉紧绳、流苏是否整齐。“边口要内折、整齐”“线脚要注意均衡”张剑峰时不时停下来指导村民缝制。
浙江奉化:一块蓝印花布绣出老年人共富路-有驾
张剑峰指导雷山村老人缝制 段凌云供图
张剑峰是奉化区第七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国家一级色彩搭配师。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植物染的蓝印花布质朴素雅,有种岁月沉静之美,入选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要想更好传承并赋予新的活力,需要融入生活,转化成人们生活中需要的产品。”张剑峰告诉记者,“把蓝印花布工作室设置在雷山村,一是考虑到村里有大量擅长缝纫的劳动力,也便于种植可以用于染色的蓝草;二是雷山村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古韵绵长,传统蓝印花布与‘古韵雷山’相得益彰。”
“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以前的手艺还在。”看着手中的刺绣,赵玉红脸上满是欣慰。雷山村像赵玉红一样早年从事过刺绣工作,且有刺绣手艺老人有40多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刺绣及缝制已早早被机械化、自动化所取代,早年从事刺绣村民也早已转行,随着年龄增加,如今他们大多赋闲在家。
“知道村里有这个可以手工缝纫的活儿后,我一有空就到‘喜曼蓝富’工作室,既打发了空余时间,又可以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感觉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65岁的何雪琴乐呵呵地说。
据悉,自2022年4月“喜曼蓝富”工作室正式运行以来,共为雷山村20余位村民增收5万余元。
经统计,奉化区西坞街道当前有60岁以上老龄人12000余人,这些人群因年龄、身体或家庭等原因,无法通过常规途径外出就业,赋闲在家。2021年9月开始,西坞街道着力构建“坞里就业”增收机制,全力打造“来料加工之乡”,截至目前已建立覆盖各村的来料加工点“超市”,为村民增收1300余万元。
“传统来料加工主要是承接企业发包业务,通过简单手工操作来满足村民居家就业、灵活就业,但是技术含量不高,加工费偏低,且货源不稳定。”西坞街道妇联主席邬路维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挖掘村民的技能特长,寻找对应的来料加工产品,提升来料加工附加值。
浙江奉化:一块蓝印花布绣出老年人共富路-有驾
雷山村老人在“喜曼蓝富”工作室内手工作业 段凌云供图
在了解到雷山村可种植用于印染的蓝草,且雷山村早年有大量从事刺绣行业的村民后,西坞街道相关负责人多方对接,经奉化区妇联牵线搭桥,把非遗蓝印花布引入雷山村,并腾挪场所,建立“非遗+来料加工点”——“喜曼蓝富”工作室。
“‘非遗+来料加工点’提升了来料交工技术附加值,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蓝印花布引入雷山村,也改变了传统来料加工模式,由单纯的手工操作转变到产品设计到自销自营的来料加工2.0版升级。”邬路维表示,接下来将结合西坞街道实际,探索更多高附加值的来料加工,在传承、保护、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民众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