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的生态其实远比大多数人眼中的丰田复杂得多,有时候,我们习惯性地提起日系车总会脱口而出“丰田”,但这个领域里还有很多不该被忽略的品牌,比如本田和日产。只是近几年,它们的表现可不给力,这些老牌劲旅渐渐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我忍不住想问,丰田真的能撑得起日系汽车的整面旗帜吗?
先来说本田,这家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间可是日本的一张名片,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一辆思域陪伴了不知道多少年轻人从钢炮梦走向日常代步的现实,但现在情况有点不妙。今年1到10月份,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只有53万辆,同比下降了21%,再看10月单月销量,才6万辆,同样下降了21%。按这么全年销量恐怕也难逃一个不足70万辆的结局。对比数据,2019年本田在中国的销量曾达到163万辆,6年间居然减少了93万辆,这跨度是不是有点“刻骨名心”?
不仅是在中国,本田的国际市场也不容乐观,全球销量从2019年的517万辆跌到了今年预计不超过380万辆,减少了足足137万辆。一个对比可能会让你感到更有冲击力:如今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哪怕是长城或者比亚迪,还没有一家能突破500万辆这道关口。而本田,却在短短几年掉到了自主品牌都快赶超的水平,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些业内朋友感慨,本田自己好像失去了节奏,既在新能源转型上动作慢了半拍,又在原有燃油车区隔中陷入了一种乏力的重复,想保住味道,又没把握住趋势。
再看日产,这家公司曾让人觉得特别会“过日子”。普拉达、逍客毫无疑问是很多家庭的上下班好选择,但是从体量上它也正在“缩水”。最高光的2017年,日产卖出580万辆,而到了2024年呢?这个数字跌到了335万辆,减掉了整整255万辆,换句话说,曾经辉煌的销量优势,如今完全成了一种历史记忆。今年还有件“闻者伤心”的事儿,他们居然为了财务状况卖掉了总部大楼,你能想象吗?一个曾经能和丰田英雄相见的企业,连大本营都保不住,这家公司的未来怕不仅是销量下降那么简单。
其实不光本田和日产,我们再看看丰田,虽然它依旧稳坐日系品牌的第一把交椅,但局限摆在那儿。从2017年的全球销量1044万辆,到2024年预计1082万辆,7年时间不过增加了38万辆。日系汽车的市场天花板已经显而易见,丰田在日本就别太说了,它基本“打完了”自己的主场。平心而论,即使丰田驾驶着这样的增长幅度,也完全没法填补本田和日产丢失掉的市场,更别提做出更大的创新了。
一直被认为技术严谨且路线稳定的日系汽车,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走到这样捉襟见肘的地步呢?其实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最大的原因是全球汽车市场变局的冲击,它们没有及时跟上步伐。新能源趋势崛起,中国和欧洲市场大把丢掉,反倒让比亚迪、特斯拉这样的新势力后来居上,日系传统内燃机车主导的招牌渐渐失去了讨喜的抓手,主打稳定、耐用的品牌逻辑,放在一片新能源风潮中,也显得有点“老气横秋”了。
说个题外话,可能日系汽车的传统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它们的历史深厚不假,但太多场景都以“可靠性”为准心,缺少了一些电动车那种场景化需求的迅速升级。比如仅看动力,丰田和日产的混动技术固然成熟,可具体拉回市场,发现消费者选车时更关注智能化配置、设计感甚至续航表现,而这些方面看起来他们总有点跟不上节奏。
不过不能完全定义日系车已经彻底掉队,它们也有难替代的价值。比如丰田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让它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依然拥有每年维持千万辆的销量能力,也还算能保证部分侧翼不被轻松击破。再看本田,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它,在功能性车款上其实不失竞争力。如果未来它能把更多资源向新能源和智能化增量市场倾斜,也许会有再度攀升的机会。
而日产,尽管如今斑斑劣迹,但也不能低估它的顽强生命力。它在电动车领域曾有比较早期的布局,比如聆风系列的成功曾让人觉得它很有“未来车企”的潜力。只是,怎么从当前的财务泥潭里爬出来,是否能找到一条质量与效率兼顾的开发路径,这才是它真正的挑战。
日系汽车确实到了一个不能再忽视的转折期。未来的汽车市场,或许已经不再是几家日本老牌车企能单骑闯天下的时代了。如果它们还想在变革中找到方向,不再继续掉队,这也许是“必须硬着头皮再上”的时候了,你说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