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7电动车试驾体验的争议又火了一波。说它火,不是因为销量炸裂,也不是因为哪个网红大V夸了它,而是因为一个很“离谱”的点——有人说,这款车是“驾驶干预最疯狂的电动车”。甚至有车主试驾后直接发帖求开发团队“放过老司机”,只要给个正常的动力响应模式就行。听起来,像是个段子。但说实话,这事儿一出来,我也有点愣住。这几年我们看过不少新势力车企的“奇葩操作”,但在驾驶体验上被骂到这个程度的,还真不多见。
为什么大家骂得这么激烈?关键是和N7的静态体验一比,差距太大了。你翻翻试驾帖子就知道,这车在静态层面几乎把能打的点都做到了极致:用料、设计、人体工学、座椅舒适度,甚至是隔音降噪,都被夸到天上。但是,一到动态驾驶,问题就来了——动力延迟、回收不线性、过弯后动力迟迟不响应。有人调侃说,这车开起来“像在跟驾驶员冷战”,你踩千遍它自岿然不动,动力憋到最后才给。
那么问题来了,这现象正常吗?或者说,这种“诡异脚感”背后,真的是厂商不懂驾驶体验吗?我们一步步捋。
先看一个数据:去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超过10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了60%以上。但别被这数字冲昏了头,我们再深入一点看,电动车的用户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油车转电车”的新手司机。根据某车企内部调研,70%的电动车用户在买车前,几乎从没开过电动车,对电车的加速逻辑、动能回收模式一无所知。什么意思?就像你突然换了个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很多人根本不适应。
再结合N7的产品定位——显然是要抢家庭用车市场的蛋糕,而这个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大多是从油车直接换电车的。你说,厂商能不“迎合”这些油车用户的驾驶习惯吗?电车本身的动力响应太敏感,对新手司机来说,确实容易踩错、控不住,甚至真的会晕车。
但迎合归迎合,N7的“延迟脚感”真的做到位了吗?显然没有。它的标定逻辑,试图用一种“中间态”去平衡油车和电车用户的需求,但最终结果可能是两边都不讨好。新手司机觉得动力太僵硬,老司机觉得脚感被“干预”得厉害。问题就是,厂商为了降低新手的使用门槛,砍掉了老司机的操控乐趣。这事儿行业里其实挺普遍的,只不过N7的表现过于“极端”了。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做两套标定?一套给新手,另一套给老司机,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说实话,这事儿看着简单,实际做起来成本太高。一套动力标定的开发,背后是无数次的路测、算法优化、硬件适配。每多一套标定逻辑,意味着更多的试验成本和系统复杂度。对于像N7这样的准新势力车企,它的研发资金显然没那么富余。
说到研发,这里再补充一个背景:N7所在的品牌,这几年在智能座舱和舒适性配置上砸的钱,可能比它的动力系统研发还要多。为什么?因为市场需求导向就是这样的。大多数家用车司机买车时,第一眼看的永远不是动力参数,而是空间、舒适性、科技感,甚至是座椅材质。对厂家来说,把钱花在这些地方,带来的短期市场反馈显然更直接。所以,动力标定虽然是个“灵魂工程”,却很容易被边缘化。
那我们回过头再看看同行。那些看起来口碑不错的电动车,是不是就没有类似问题?其实也不尽然。比如特斯拉的标定逻辑,一度被人骂“太敏感”,很多用户上手后直接踩窜了;再比如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它们的驾驶体验其实很多也是“油腻腻”的,感受不到真正的电驱特性。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整个行业都还在摸索“油电平衡”的关键点。说白了,谁都没找到一个完全适配全用户群体的解决方案。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那厂商这种做法是不是就是“乱花钱”“技术路线选错了”?也不能这么说。N7的问题更多是出在策略层面,它想抓住家用车消费的主力群体,就必须做一些妥协。但这种妥协没有精准到位,才导致了今天的争议。更重要的是,这种“退步式”的标定逻辑,对品牌长期的技术形象可能会有伤害。电动车本应该是技术驱动的产品,如果过度追求短期的销量,反而丢掉了驾驶体验的灵魂,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最后,我们还是得说,这事看起来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背后有迹可循。从市场需求到研发成本,再到行业整体的技术现状,这些都决定了N7的标定问题并不是个孤例。当然,对用户来说,这并不是个可以接受的理由。谁买车不是奔着“全能”去的?所以,给“老司机模式”开个选项,真的不是什么奢望。这点上,厂商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