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实验室的贡献
实验室概况及目标
10月7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超级实验室》栏目走进西南交通大学,聚焦其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创新历程。该实验室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校国家实验室,更是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佼佼者。西南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是中国高校中的佼佼者,专注于高铁、重载运输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它专注于高速铁路、重载运输及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引领着行业的前沿。
实验室的关键角色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高铁从无到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这背后,正是无数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自主创新的成果。
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国内铁路学科的领军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多个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于2006年申报并筹建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实验室在高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了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实验室致力于高铁关键技术的系统化攻关,为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科研挑战与成就
如今,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转向了全面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西南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高铁的崛起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铁的平稳安全,关键在于车底的转向架。为了一个核心技术参数,实验团队常常需要反复拆装几十吨重的列车。有一次,由于实验经验不足,列车制动盘在强大的离心力下竟迸出了试验台,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在轨道交通实验室的供电系统团队中,我们遇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教授——李群湛。他身患咽喉癌,却坚持科研已经五年。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一种同相供电技术,成功将电压损耗降低了50%。这种技术对我国铁路的独立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几位学生的电脑里,还保留着李群湛教授在病床上坚持科研的短信记录。他用嘶哑的声音对记者说:“人总得有点境界,做点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进步的事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
实验室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难题、病痛等,并取得了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提升中国高铁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高铁的国际影响
除了要克服枯燥、危险和病痛等挑战外,轨道交通实验室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面临了另一种巨大的压力。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后,社会对高铁的质疑声不断加剧,科研环境和政策支持也受到严重影响。然而,这个超级实验室依然坚持对科学的探索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这里,新型转向架、时速600公里试验台、车线耦合动力理论等一项项带有中国标记的新成果不断诞生。高铁实时跟踪系统已经完成了1500万公里的安全监测,相当于绕地球近400圈。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体现了科研人员对安全和质量的坚定承诺。
此外,该实验室还承担了世界跨度最大的高铁大桥和首条海底高铁隧道的技术研发与安全测试的重任。令人瞩目的是,这里还诞生了许多引领行业的新技术,如国内首台无需电网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的轨道试验车,以及全球首条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线路。中国高铁不仅在里程上取得领先地位,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技术竞争,并通过新技术研发推动高铁事业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实验室副主任张卫华教授表示:“如今,我们致力于中国高铁事业,远非仅仅是制造一辆车那么简单。高铁已成为国家战略,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2025中国制造’,都彰显了其国家层面的意义。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并乐于为中国创新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