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交通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征求《徐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该规划看点十足。
根据规划,徐州将新增三座高铁站,分别为九里站、沛县站和丰县站;高铁徐州东站在轨道交通 1 号线的基础上,引入轨道交通 6 号线和市域 (郊)S1 号线;启动机场三期建设方案规划论证,并与轨道交通 S2 线同步建设、无缝对接。未来高铁站、机场与城市交通的换乘将更加便捷。
而最被市民所关注的市域(郊)铁路进展,规划显示,积极推进徐州至贾汪(S1)线(延伸至台儿庄)、徐州至萧县(S4)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提前谋划徐州至机场(S2)线。
地铁方面,加快推进 4、5、6 号线一期工程和 3 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同步布局一批轨道站点换乘设施,争取与市域 (郊)铁路、高铁客运站实现无缝衔接。启动轨道线网规划修编,适时启动三期工程建设规划编制与报批。
如下为详情(节选):
2035 年远景目标
到 2035 年,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支撑引领徐 州经济社会现代化。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 成,一日连通全球重点城市、3 小时连通全国重点城市、 2 小时连通长三角核心城市、1 小时连通淮海经济区城市。枢纽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凸显全国性综 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助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大 幅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全国领先,形成以大容量公共 交通为主的客运体系和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标志的货运 体系。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发达城市 水平,实现运输生产碳达峰向碳中和迈进,力争运输安全 “零死亡”。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以徐州为中心、成环成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全面提升,走在苏中苏北和 淮海经济区前列,支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全面提升, 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逐步迈向现代化。
——基础设施率先实现现代化。多层次轨道网实现突破,高速铁路网进一步完善,总里程力争突破 500 公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实现突破,力争开工2 条;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达到 93.7 公里,支撑“轨道上的徐州”建设。高速公路里程达到 600 公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速公路 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 总里程达到 1700 公里,基本实现所有镇通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网总里程达到 200 公里,建成“10、30、60”的 快速出行目标(中心城区 10 分钟进入快速路、30 分钟主 城区互通、60 分周边市县可达)。形成淮海经济区“1 小 时交通圈”、徐州市域“1 小时生活圈”和徐州大都市区 “1 小时通勤圈”。航道畅达能力进一步提升,省干线航道网达标率达到 100%;建成一批重点作业区,港口吞吐能力超 1 亿吨,千吨级泊位占比达到 50%以上,具备公铁水联运功能的作业区数量达到 6 个,具备集装箱作业功能 的作业区数量达到 6 个。铁路物流中心(铜山货场)、公铁水联运中心(亿吨大港)全面建成,有力支撑淮海国际 陆港建设。机场客货运保障能力分别达到 600 万人次、5 21万吨。
——运输服务和物流效率全面提升。建成连通国内主要城市的骨干网络,实现国内主要城市 3 小时通达。毗邻公交县级节点覆盖率达 100%。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效应 逐步显现,轨道与常规公交“两网融合”,公共交通出行分 担率达到 30%以上,所辖各县(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 全部达标。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明显,全市社会物流总费 用与 GDP 的比率下降至 13.5%以下;建成陆港型国家物 流枢纽,中欧(亚)班列突破 1000 列/年,国内铁路班列 达到 300 列/年,高铁货运量突破 100 万吨/年。以集装箱 为重点的河江海、公铁水联运成效显著,内河集装箱年吞 吐量力争突破 30 万标箱,打造淮海经济区内河航运中心。城乡一体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形成,农村物流示范县(达标 县)全面建成。
——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全面提升。推进大数据、 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充分融 合。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实现智能网联,新建、改扩建高速 公路、高架快速路和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纳入项目机电工程 同步开展智慧化建设。营运性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 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3.0%、4.0%,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 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2.0%、3.5%,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 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比例均达到 100%,新增新能源城 市配送车辆占比争取≥50%。交通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基 22础设施安全性能不断提升,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 体系建立健全,营运车辆道路运输交通事故死亡率相比 2020 年下降 20%以上,交通系统综合应急响应时间小于 60 分钟。
——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放管服”改 革持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全面落实,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率实现 100%,交通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理时限 比法定时限缩减 70%以上,交通执法“四基四化”达到 100%。信用交通体系逐步建立,重点领域信用基本实现全 覆盖,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管理方式从“管行为”向“管信用” 的转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高级人才引进力度,到 2025 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 54%。
第三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围绕“拓展大通道、做强大枢纽”,系统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以徐州为中心 的放射状立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淮海经济区中心 城市和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城市建设。
第一节 增强综合运输通道能力
重点提升京沪、京沪辅助通道和陆桥通道三个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完善菏徐盐通道和临徐淮阜通道等区 域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基本建成“中心放射、十字交叉”五 大综合运输通道,支撑“一核引领、两轴牵引、三区协同” 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构建。
巩固陆桥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物流大走廊, 发挥徐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全面融入“一带 一路”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徐州国际陆港建设,并与连云 港海港、淮安空港联动发展,打造互为犄角的现代物流“金 三角”。进一步扩大徐州中欧(亚)班列的规模和影响力, 支撑建设徐州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连霍高速公路林东枢纽至苏皖省界段扩建、G311 改线、G310 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扩能京沪通道。打造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 化的综合运输通道,促进通道内各交通方式的合理分工和 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通道综合运输效能,25 保障徐州与长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的联系。研究推进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推动通道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完善京沪辅助通道。建设以铁路和水运为主的绿色运 输通道和文化长廊,重点实施徐洪河航道整治工程,扩容京沪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淮安至新沂铁路、潍坊至新沂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支撑新沂区域枢纽地位提升。
贯通菏徐盐通道。提升通道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支撑引领徐州南北向城市牵引联动轴发展,助力淮海经济 区一体化。重点推进徐州至菏泽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丰沛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完善临徐淮阜通道。进一步完善与鲁南、皖北方向联 系,贯通与武汉等华中腹地的便捷通道。打破行政壁垒, 提升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重点推进徐枣城际铁路、 徐临高速公路、徐阜高速公路、徐蚌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强化双向开放枢纽功能
坚持项目带动,打造大枢纽,服务大产业。加快构建 以三大枢纽板块为主的枢纽体系和高铁快运物流体系,加 快枢纽经济发展,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1、建设三大枢纽板块
支撑建设淮海国际港务区。围绕支撑打造“双核多点” 协同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铜山货场国际集装箱中心场站改造、顺堤河作业区二期工程建设,构建公、铁、水、空多 式联运陆港运输体系。积极争创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示范项目和国家陆路(铁路)一类口岸,不断提升中欧(亚) 班列开行规模;支持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强与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合力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全面建设集智慧物流、仓储 展示、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临 港产业园为一体的全功能现代化国际内陆港。
支撑高铁生态商务区高质量发展。构建功能齐全的铁 路客运枢纽,完善“米字形”高铁网络,按照“零距离” 换乘要求,同站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多种交通方 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客运枢纽 和产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轨道交通枢纽促进空间紧凑发展, 推动站城空间一体化,整合共享枢纽与城市设施,支撑高 铁生态商务区打造成为“枢纽新城、产业新城、生态新城、 特色新城”。
支撑打造现代航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提升运输机场服务能级,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吸引。推进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扩建,打造淮海经济区旅客国际旅程的重要中转平台;进一步拓展空陆联运功能,全释放空港、陆港联动发展的集成效应,挖掘机场货运服务能力。支撑航空航材与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业、集成电 路与 ICT 产业三大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将空港开发区打 造成枢纽保障有力、功能要素齐全、港产城高度融合的临 空经济区。
2、构建高铁快运物流体系
加快高铁货运能力建设,积极推动高铁货运联网运行。依托徐州较为发达的高铁网,充分利用高铁客运站、动车 所、检修所等资源,建设高铁货运作业设施,打造高铁快 运物流体系。大许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重点围绕高铁快运与 快递业务核心,以物流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推动物流发 展,助力发展高铁小镇。开拓空高联运的业务模式,与观 音机场联动发展,打造空高联运枢纽,力争成为全国高铁 快运示范城市。
“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大许高铁快运物流基地, 同时依托高铁徐州东站(徐州东动车所)、观音机场站(双沟检修所)、新沂南站、邳州东站、睢宁站,以及规划的高铁徐州九里站、沛县站、丰县站等同步建设高铁快运作业基地和作业点。
3、完善枢纽基地布局
提升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加强以铁路客站、机场为核心,集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 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租赁车网点等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 纽建设,并通过综合客运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城 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零换乘”服务水平。高铁徐州东站在轨道交通 1 号线的基础上,引入轨道交通 6 号线和市域 (郊)S1 号线。建设铁路徐州站东侧站房,同步配套建设必要的客运接驳设施。推进徐宿淮盐铁路睢宁站、观音机 27场站,连徐客专新沂南站、邳州东站,新沂至淮安铁路新沂东站,徐菏客专丰县站、沛县站、徐枣城际九里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统筹推进城区、县级、乡镇级客运场站建设 和改造,形成规模适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多样 的客运枢纽体系。“十四五”期间,建设 8个综合客运枢纽,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县级城市全覆盖。根据高铁、轨道 对城市客流的影响,专题研究推进市区客运场站布局优化 和功能整合,重点解决站城矛盾,推进站城融合。引入“城 市客运换乘中心”和“便捷车站”理念,完善主城区客运 场站(点)体系。
推动综合货运枢纽集约化发展。构建高效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网络。围绕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物流体系和开放体系,着力打造铜山货场(国际港务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大许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顺堤河临港物流园、金山桥 (综保区)综合物流园、空港开发区六大多式联运枢纽基地,支撑面向全球的货物运输能力。完善通用集散型物流园区及中心布局。围绕徐州现代制造业、商贸、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积极构建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基地体系,加快形成运转高效的产业物流链。加快建设江苏大成物流中心、苏宁淮海电商智慧产业园项目、徐工智联智慧物流园、睢宁沙集临港物流园等。
第三节 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效能
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和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28本建成高效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现代化的城市立体交通网。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 展,提升交通运输网络效能。
1、建设发达的快速网
基本建成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组成的 快速交通网,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快速交通需求。
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铁网。完善区域城际铁路布局, 实现高铁覆盖所有县级节点,夯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新沂区域枢纽地位,开工建设潍坊经新沂至宿迁铁路、徐菏客专、徐枣城际、新沂至淮安铁路。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以城市环线支撑城市范围扩展,新开工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外高速辐射能力,新开工台儿庄至睢宁高速公路,加快徐临高速、丰沛高速(至徐沛快速通道)、徐阜高速、徐蚌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推进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续建完成京沪高速徐州段扩建,新开工连霍高速林东枢纽至苏皖省界段扩建项目建设。完善高速公路互通设施,积极推进京台高速青山泉互通,连霍高速公路邳州高新区互通,徐州东部绕越高速贾汪北互通、大洞山互通等项目建设。
提升运输机场保障能力。实施观音机场T1 航站楼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客运服务设施保障能力。结合机场发展需求,开展机场总规修编工作,启动机场三期建设方案规划论证,并与轨道交通 S2 线同步建设、无缝对接。建设国际货运站及相关配套设施,扩大货运仓库面积,完善 机场货运设施布局。加强机场安全能力提升、旅客生活服 务、综合业务、机务维修、航空公司基地、航油等各类配 套设施能力,提高机场综合运行保障效率。开展专题研究, 提升完善机场地面集疏运体系。
2、构建完善的干线网
建设由国铁干线、干线航道、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油 气管网等构成干线交通网,优化网络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加快推动货运铁路网建设。强化徐州铁路货运枢纽功能,完善对外货运铁路通道,提升铁路货运运输能力,开通运营丰沛铁路,开工建设徐菏铁路,推进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推进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
加快推进干线航道等级提升。按照疏通干线瓶颈、通达县级节点的思路,加快干线航道建设。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徐州段)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与山东省的对接协调,全面完成湖西航道二级通航达标建设。借助“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实施徐洪河航道达标工程,强化交通与水利合作共建,推动徐洪河刘集船闸、沙集船闸改建, 以及徐洪河水上服务区建设等工程。积极推动复新河航道疏浚整治及山东境内张堰桥、刘寨桥和张堰船闸的升级改造,打通丰县对外水运通道。
加快港口能力扩容和功能提升。充分发挥徐州港作为内河水运枢纽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港口规模和枢纽能级。续建并建成邳州港区邳州作业区搬迁工程,新开工徐州港区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徐州港区金山桥作业区公用码头一期工程、睢宁港区沙集作业区码头二期工 程、丰县港区邱庄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沛县港区杨屯作 业区码头工程、新沂港区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备码头 二期工程、新沂港区瓦窑(新凤鸣)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等,提升市域港口规模化发展水平和服务县级经济节点、 资源节点的运输保障能力。
完善干线公路网络。坚持“先存量后增量、先通后畅” 的原则,科学安排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善中心城区 及重要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徐州外环公路西南环项目建设,推进北环段前期研究,力争早日闭环。加快252 省道徐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强化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 324 省道徐州西段等项目建设,强化对国际陆港支撑能力;加快邳州新港疏港公路等项目建设。打通市域对外干线公路通道。加快 254 省道苏鲁界至 237 国道改扩建等 项目建设,强化徐州向北至济宁、枣庄、临沂等山东方向 的一级公路联系。加快 311 国道徐州段改线等项目建设, 提升陆桥方向、连云港方向干线公路通道能力;加快宿州 229 省道与 206 国道徐州城区改线段连接线等项目建设, 完善苏皖腹地的干线公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市域干线公路 网络。加快 518 国道丰县城区改线段等项目建设,加快 344省道、顺河互通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提升薄弱地区干线公 路覆盖程度。推进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研究推进 322省道徐州至丰县公路快速化改造,重点结合徐州中心城市外围干线公路、县级城市干线公路环线,推进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
推进油气输送管网建设。优化原油及成品油管道布局,配合推进建设鲁宁线原油管道安全改造工程、连云港-徐州成品油管道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互联互通管道建设, 有效联通企业间、区域间管网系统,提高资源协同调配能 力,配合实施沿海管道徐州支线、冀宁线邳州-连云港支线 工程。支持江苏沿海输气管道建设,配合推进支干线淮安 -宿迁-徐州段、徐州支线段、徐州-铜山段等项目建设。“十 四五”期内,全市(县、区)实现管道气全覆盖。
3、拓展广泛的基础网
健全以市域(郊)铁路、铁路专(支)线、农村公路、 通用航空、寄递网络为主体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 设施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服务效能。
加快谋划市域(郊)铁路建设。推动既有普速铁路改造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快谋划新建市域(郊)铁路,重点服务徐州与周边县级节点城市(片区)的通勤需求。积极推进徐州至贾汪(S1)线(延伸至台儿庄)、徐州至萧县(S4)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提前谋划徐州至机场(S2)线。
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 示范市。完成规划县道达标改造,完善农村公路主骨架网 络。加强农村公路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衔接,提升路网联 通水平。加快建设新增经济、旅游等节点的集疏运连接道 路,进一步逐步配套规划发展村庄通达公路,促进农村地 区产业培育和发展。把农村公路和自然禀赋、特色产业、 旅游发展等有机融合,打造成熟“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 色”的徐州农村公路特色品牌。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和居民 实际需求,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 行交通体系,完善农村公路驿站、观景台、房车营地等服 务功能。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桥梁创意设计水平,在保证桥 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功能质量、外观质量和服务质 量全面提升,打造农村公路特色示范桥梁。
推进铁路专(支)线建设。有效打通铁路进港、进园区“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支撑服务重要港口、物流园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发挥和地方产业发展。续建徐州港双楼作业区铁路专用线,推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江苏徐钢集团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江苏中新钢铁集 团铁路专用线、丰乐作业区沛县港务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 新沂新戴运河港头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
加强通用航空建设。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推动“通 航+旅游、教育、培训、物流”等业务发展,打造通航产业 示范工程,做大做优通航产业。完善新沂通用机场功能,推进新沂通用机场跑道延长等改扩建工程,提升通用航空器维修、保养、租赁等综合服务能力。建成新沂飞行服务 站,填补淮海经济区通航飞行服务的空白,强化低空飞行 服务保障体系,发展 FBO(固定基地运营商)运营模式。研究推进杨庙农用机场功能及管理体制调整。
构建高质量的寄递网络。加快打造徐州淮海经济区寄递物流枢纽,发挥江浙沪与西陇海各省份的快件转运枢纽功能,建成中国邮政淮海经济区邮件集散中心,推进韵达江苏(徐州)快递电商总部、中通快递淮海经济区区域总部建设。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国际跨境寄递物流集散功能, 推进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建设。健全城市寄递 末端设施,推动小区邮政用房及以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 箱为主要形态的寄递末端智能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寄 递网络,加强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服务网点、村邮站和 农村快递服务站为支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农 村“县—镇—村”三级寄递网络。
4、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立体交通网
建设以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为骨架的城市立体交通网, 促进城市交通方式结构转型和优化,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及 人口分布,科学排布公交枢纽站、公交首末站、公交停保 场等,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升居民出行品质。
加快城市轨道网建设。续建并建成 3 号线一期工程。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 建设规划,加快推进 4、5、6 号线一期工程和 3 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同步布局一批轨道站点换乘设施,争取与市域 (郊)铁路、高铁客运站实现无缝衔接。启动轨道线网规划修编,适时启动三期工程建设规划编制与报批。
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结合新一轮城市国土空间总体 规划,研究城市快速路网规划调整,加快形成环、射、联相 结合的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推进城东大道高架快速路、徐韩公路快速化、三环南路快速化、徐贾快速通道北延、徐贾快速通道南延、徐丰快速通道、大学路、彭祖大道、金港路、 长安大道(汉源大道)、彭祖大道东段、彭祖大道南延及高速公路互通、迎宾大道南延伸(104 国道张集段)、城东大道东延伸(徐贾快速路至外环路)、徐商快速通道等快速路项目。
来源:徐州交通局官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