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挺炸的事儿,大家可能都听过了:某些新势力造车企业一年亏损百亿,还是持续亏,而且越亏越多。去年某家品牌,全年净亏损超过200亿,比当年的营收还高出一截。听着是不是特魔幻?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生意像是在干慈善。这种情况放在别的行业,早凉了。可偏偏在新能源车这儿,似乎成了“常态”。按这个逻辑,车企们是在花钱买市场,还是在自掘坟墓?到底怎么回事?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把数据梳理清楚。某头部新势力去年卖了将近20万台车,营收大概是450亿左右。但净亏损,差不多是202亿。也就是卖一辆车,账面上亏10万。再看同行,另一家规模稍小的新势力,营收100亿,亏损却也接近90亿。这种亏损比例,确实挺吓人。但问题是,它们的毛利率,其实不算低。头部那家品牌汽车业务的毛利率稳定在10%-15%,这比传统车企的合资品牌要高不少。也就是说,卖一辆车,直接亏本的情况并不存在,造出来、卖出去,还是赚的。
那钱都去哪儿了呢?答案很简单:研发和营销。比如头部新势力那家企业,去年单研发投入就超过百亿。这种投入力度,在传统车企里非常罕见,可能只有特斯拉能拿出来同量级的对比数据。而营销费用,尤其是渠道建设、用户服务这块,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新势力品牌普遍采取直营模式,车卖得越多,运营成本就越高。再加上新开门店、组织活动这些“烧钱”项目,费用往往是传统车企的好几倍。
听到这儿,有些人会说:那是不是这些企业在乱花钱?说实话,也不能这么看。这些钱,多数都花得有道理。比如研发费用,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几乎都压在电池、自动驾驶这些技术上。如果研发跟不上,产品没竞争力,卖得再多也白搭。再比如直营模式,短期内确实贵,但长远来看,品牌溢价、用户口碑这些东西,都要靠服务和体验来支撑。传统车企那种4S店模式,前期省钱,但后期的品牌黏性和用户满意度,完全没办法和直营模式比。
不过话说回来,亏损确实是亏损。那这样的亏损模式,有没有什么行业共性?其实还真有。拉个对比,特斯拉不是现在很赚钱么?可谁记得,特斯拉的第一笔盈利,是在成立十几年后才实现的。而且之前亏得也不比现在的新势力少。再往回看,家电行业当年打价格战的时候,很多企业也都是“亏着赚”——意思就是表面上亏,但亏的是战略性的钱,花出去是为了抢市场、砸品牌。换句话说,这种亏法,不是乱花钱,而是一种有计划的付出。
那传统车企呢?它们是不是更健康?讲道理,如果单看账面数据,传统车企确实“好看”得多。营收高,利润稳定,毛利率也不低。但别忘了,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很多还是靠燃油车利润来贴补的。新能源单车能赚钱的传统车企,目前没几家。而且它们的研发投入,普遍只有营收的5%左右,少的甚至只有2%-3%。这和新势力动辄10%-20%的研发比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说白了,传统车企看着稳,其实是在吃老本。如果不加大投入,未来的市场,还真不好说。
再看看外资品牌。外资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整体来说比国内慢。原因很简单,人家燃油车市场还没完全到天花板。但像大众、丰田这些巨头,也开始大幅提高研发投入了。尤其是大众,预算表里新能源研发的比例,已经接近10%。虽然比不上国内新势力,但增速还是挺明显的。所以说,这种“研发拉高亏损”的现象,其实并不只是新势力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只不过新势力起点低,敢赌,显得更激进罢了。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车企们到底是在抓机会,还是在自毁?这个问题,说大了是战略,说小了是执行。咱们还是回到数据和逻辑上。首先,亏损并不等于没路可走。新能源车的市场,刚刚起步,格局远远没定下来。谁能跑出来,靠的不是现阶段的账面数字,而是未来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如果研发能带来技术突破,直营模式能培养起用户忠诚度,这钱就花得值。其次,亏损能不能收住,关键看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融资能力。现在亏钱没问题,但如果融资断了,或者内部效率太低,问题就来了。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关键不在于现在亏了多少,而是看它们能不能撑到盈利的那一天。而这一天,可能还得再等几年甚至更久。这就是新能源行业的现实: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游戏。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和安全性;对于投资者来说,眼光要放长远,短期数字只是表象。
总之,别光盯着账上的亏损,它只是故事开头的一部分。真正的结局,还得看企业能不能把所谓的“亏”变成未来的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