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欲撼动中美技术话语权?底气不足,陷入能源危机与汽车困局

中美刚在釜山握手,德国的默茨却大胆喊出了“绝不能让美国和中国来决定技术和未来”的豪言壮语。听起来气势如虹,但仔细琢磨,这话的底气未免显得有些单薄。毕竟放眼当下的欧美经济市场,德国是个正在泥泞中打滑的“大车”。甭说在技术上抗衡中美,就连往日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如今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狂飙突进面前,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德国问题的根源可不是单一板块的失策,那种骨子里隐隐约约的失落,早就从能源危机开始蔓延了。

德国欲撼动中美技术话语权?底气不足,陷入能源危机与汽车困局-有驾

德国工业的兴起靠的是便宜且稳定的俄气,化工、钢铁、玻璃这些烧钱烧到令人发指的产业靠着低成本能源风风光光。可北溪一炸,气断了,天价的LNG来了,电价也跟着翻倍,化工厂减了产,钢铁企业关闭了高炉,连玻璃厂都扎起了包点头哈腰,打算一脚跨出德国大本营,搬到越南。这还不算,核电也全线停运,结果电力供应不足,只能从隔壁买核电。这边提倡冬天拿冷水洗澡,那边政府大楼关灯节约。你以为这是环保情怀?不,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德国工业的支柱——汽车产业,日子也不好过。过去盛气凌人的德系车,如今被“比亚迪们”打得一愣一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续航强,智能化还能打个“好评”。而反观奔驰、大众、宝马这些德国巨头,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就像他们自己的汽车广告一样——慢悠悠地开着。不少年轻消费者在展台前围观新车,问得一个比一个专业,语音、导航、适配,直接把工程师问得脸色都变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就是世界杯上的夺冠热门,而德国这个足球大国,居然只能坐板凳,心里能滋味好吗。

德国欲撼动中美技术话语权?底气不足,陷入能源危机与汽车困局-有驾

芯片问题更是要命。表面上看,全球化供应链这么些年仿佛很稳,其实真要掰开了看,就知道这条链的关键节点正牢牢掌握在中国手里。欧洲的微芯片就像大餐里的盐,没它,一口都吃不下。更要命的是,德国的车企、工厂库存早不像以往那样富裕了,最多撑上个十几天就得停工。转移供应商?车规认证那可是“慢工出细活”,一两年测试标配那是起步价!以前的德企很少冒险换重要零部件,现在倒好,放低姿态一个劲地找英飞凌、恩智浦救火,可大厂排期都到了明年,难拿货,交货更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却唱起了“打补贴砸税收”的交响乐,直接把德国工厂和投资吸引到对岸的土地上。2023年德国企业对美投资暴涨,这现象比默茨的喊话更刺眼。企业家们不想走,但项目撂在德国只会越过越惨。大西洋对岸唱着“通胀削减法案”,给钱给政策拉投资;德国这边说着“去风险”,却在自家冒着更大的风险。企业的脚一步步往外掰,德国看似左右逢源,实则险象环生。

德国欲撼动中美技术话语权?底气不足,陷入能源危机与汽车困局-有驾

不用说别的,德国汽车市场就是个典型案例。德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吃紧,大众奔驰追新能源速度慢,直接被比亚迪、电动化新势力坐地起价,全场碾压。年轻客户对智能车机、适配技术的期待越来越高,这可不是豪车拿木纹装饰和按摩座椅能打动的市场了。一边说中国市场很重要,一边又在敏感问题上反复横跳,难怪商业界的人都“用脚投票”,纷纷转向加大中国投资力度。西门子、宝马忙着中国建厂,巴斯夫湛江项目建得如火如荼,就像是对德国内政的不满大声说了句“此路不通”。

眼下德国的窘境已经下探到方方面面了。不少人呼吁重启北溪2号,甚至吕根岛七位市长还联名写信,直言切断俄气是错误决定。可惜,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后果哪是说来就来的,低成本能源的时代回不去了。德国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再怎么光鲜亮丽,没有健康的产业根基、稳定的能源和芯片供应链,全是摆在展台上的空壳。

德国欲撼动中美技术话语权?底气不足,陷入能源危机与汽车困局-有驾

豪言壮语谁都会讲,但喊口号能解决问题吗?德国现在最需要的,可不是喊话,而是实际行动。稳定的电力供应、可靠的产业链条、与中国的可持续合作、对企业投资方向的明确支持,这些才是解开德国困局的关键。创业毋需害怕竞争,却难容政策的反复和全球的大浪里无依无靠。

想要在中美的夹缝中找出路,德国必须重新编织技术、合作、能源这根断掉的产业链绳索。默茨的这句话想有底气,靠的不是把技术未来架空在云端,而是让广大车间的雨刷模块不至于再缺失,让工厂能开工,让摄像机镜头前的豪言壮语能落到实处。问题在这里,德国准备怎么解这道题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