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都不敢信,现在这帮国产新能源车企,较的真儿啊,已经不是起步几秒破百了,而是续航“耐力”和油耗“抠门”程度。
吉利银河新近放风儿的新车,直接把“2100km续航+2L馈电油耗”几个烫金大字糊在试装车上,恨不得昭告天下它有多抗造多省钱。
这年头,车企吆喝就像赶集,恨不得把家底儿都抖搂出来。
可问题来了,真有人需要2100公里这种“马拉松级”的续航吗?
一年到头,你能有几回说走就走的自驾游?
这背后,是不是有点儿用力过猛,戏有点过了?
先扒一扒这台车本身。
从路透照来看,吉利这次是想玩票大的,里里外外都挺能唬人,科技配置也跟不要钱似的往上堆。
什么5G-V2X车路协同、高阶智驾系统、能转圈儿的OLED中控大屏,感觉把能想到的都攒一块儿了。
动力系统更别提,直接朝着“既要马儿跑得欢,又要少吃精饲料”的目标狂奔。
但咂摸咂摸滋味儿,这种“恨不得把家底儿都掏空”式的竞争,真能挠到用户的痒处吗?
站在车企的立场上,这当然是抬高身价,博眼球的敲门砖。
毕竟,在新能源车圈儿,续航和油耗就是硬通货。
谁的数据更扎眼,谁就能收割更多的关注。
更何况,现在自主品牌都在铆足了劲儿往上拱,没有点儿压箱底的绝活,怎么跟那些老牌合资车企掰腕子?
再看看咱老百姓的小算盘。
一方面,超长续航确实能治好“没电就慌”的病,让你敢撒欢儿去远方溜达。
另一方面,这么长的续航,真的派得上用场吗?
大部分人平时上下班,一天也就几十公里。
2100公里的续航,搞不好一年也用不完,反倒让你多掏了银子。
而且,为了达成超长续航这个目标,车企往往会塞进更大的电池,这又生出了一堆新麻烦。
比如,车身“吨位”增加,操控起来没那么灵光;电池造价水涨船高,车价也跟着翻番;还有,更大的电池对环境的压力等等。
说白了,现在的新能源车市有点像一场没有硝烟的“装备竞赛”,大家都在比谁的参数更离谱,谁的黑科技更炫酷。
但常常忘了,用户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用户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2100公里的续航,而是更实在的定价、更便捷的充电体验、更舒服的驾乘感受。
当我们一根筋地把原因归咎于“车企内卷”时,是不是忽略了整个行业对于“里程焦虑”的过度炒作?
这种焦虑,一部分来自技术还没完全到位,一部分则来自营销话术的耳提面命。
想当年,在烧油的车盛行的年代,就有车企尝试过超长续航。
比方说,上世纪80年代的某些车,加满一箱油也能跑个一千多公里。
但后来,大家发现,犯不着。
因为加油站够多,而且长时间开车对司机也是一种折磨。
现在的新能源车,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与其死磕续航里程,不如把精力放在完善充电桩、提升电池安全性、优化用户体验上。
话又说回来,吉利银河这台新车,也算是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一次跃迁。
起码,他们敢于挑战更高的目标,敢于在技术上“啃硬骨头”。
但希望这种“啃硬骨头”,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真正解决用户的心头之患。
最后,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真有人需要2100公里的续航吗?
或许有那么一小撮人需要,但绝不是绝大多数。
这场关于续航里程的“军备竞赛”,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回归用户本身的需求。
说到底,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比谁的数据更炸裂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