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高管公开辱骂吉利引争议反转行业格局

汽车圈这厢唱罢那厢登场,戏码比电视剧还精彩。

这回不是车展上争奇斗艳,而是隔着屏幕的“唇枪舌剑”。

奇瑞那位仁兄,对着吉利新出的“星耀8”一阵“口诛笔伐”,直接送自己上了热搜。

奇瑞高管公开辱骂吉利引争议反转行业格局-有驾

吃瓜群众乐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坐等续集”。

这事儿,说它鸡毛蒜皮吧,又有点儿上纲上线;说它惊天动地吧,也算不上。

一厂高管在社交媒体上“diss”友商,这操作搁哪个行当都显得不够体面,更何况是竞争如此白热化的汽车圈。

但说句实话,哪个圈子里没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小九九呢?

只不过这次,小心思没掖好,赤裸裸地暴露在聚光灯下了。

有人说,这位仁兄过于“耿直”,简直是职场“泥石流”。

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真情流露,敢于仗义执言。

但在我看来,这出闹剧,实则是当下中国汽车品牌,尤其是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那种既要“同舟共济”,又要“短兵相接”的复杂关系的缩影。

先聊聊“同舟共济”这茬儿。

中国汽车品牌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孤军奋战显然是行不通的。

必须抱团取暖,共襄盛举,提升技术底蕴,合力应对海外市场的“风刀霜剑”。

所以,你会发现,各种峰会论坛、技术交流大会,大佬们齐聚一堂,表面上把酒言欢,商业互吹。

然而,在这看似和谐的表象之下,是更加残酷的“贴身肉搏”。

奇瑞高管公开辱骂吉利引争议反转行业格局-有驾

新能源汽车这块“肥肉”就这么大,谁都想雁过拔毛,多啃几口。

你稍胜一筹,我就得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你营销玩得溜,我就得绞尽脑汁,另辟蹊径。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所以,奇瑞高管那句“烂车一台”,明面上是个人即兴发挥,实际上,映衬的是这种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好比两位盖世高手,平日里见面彬彬有礼,心里却都暗自较劲,恨不得在华山论剑时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这件事儿也引出了另一个命题:中国汽车品牌,究竟该如何“竞合”?

是靠互相攻讦,搞恶性竞争,最终损人不利己?

还是靠精进自身实力,用过硬的产品来说话?

与坊间流传的认知相悖,恶性竞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试想一下,你今天贬低别人“烂车”,明天别人也可以回敬你“破铜烂铁”。

这种无休止的口水战,除了让消费者当猴戏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向上发展毫无裨益。

不妨看看那些真正扬名海外的汽车品牌,哪家是靠“骂街”骂出来的?

人家靠的是深厚的技术积累、精益求精的品质把控,以及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

奇瑞高管公开辱骂吉利引争议反转行业格局-有驾

或许有人会反驳,难道就该“一团和气”,彻底放弃竞争?

当然不是。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的动力。

然而,竞争应该是有章可循的,是良性循环的。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高管个人修养”时,是否忽略了冰山之下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企业文化是否纵容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做派?

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是否过度倾斜于销量指标,导致营销人员压力山大?

吉利高管杨学良那句意味深长的“奇瑞这种规范管理和令行禁止值得我们学习”,与其说是客套话,不如说是肺腑之言。

规范管理、令行禁止,这不正是现代企业应有的底色吗?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事件本身。

奇瑞高管将账号设置为“谢绝访客”,吉利高管的回应,似乎宣告这场闹剧落下帷幕。

然而,这场闹剧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却远未尘埃落定。

中国汽车品牌要想真正“驶向远方”,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更是格局上的提升,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说到底,与其把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口水仗”上,不如潜心笃志,把产品打磨得更加精益求精。

毕竟,消费者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车好不好,一开便知分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