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新晋车企们卷得,都快赶上科举考试了。
瞅瞅上周的交付清单,颇有些“楚汉相争”的意思。
理想依旧是魁首,但问界在后面穷追猛打,差额堪堪六百二十辆。
这数字乍一看不起眼,可架不住问界这股子“后浪推前浪”的劲头,不少人押宝,这周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问界极有可能“黄袍加身”,摘得桂冠。
这事儿,咂摸咂摸,挺有意思。
先掰扯掰扯这数据。
理想斩获8160辆,问界入账7540辆,差距委实称不上鸿沟。
特别是问界M9,单车均价高达55万,还能卖出4160台,这反映出啥?
反映出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力依旧坚挺!
当然,也侧面印证了问界M9确有独到之处,精准拿捏了这部分消费者的痒点。
不过,槽点也随之而来。
问界M8那边,手握八万份大定,最终只交付了区区1210台。
这感觉就像你点了份宵夜,商家跟你说食材在路上了,稍安勿躁。
可这“稍安勿躁”也忒久了些吧?
官方给出的说辞是,上游供应商出了岔子,临阵换将,耽搁了些时日。
这背后,恐怕并非表面这般简单。
供应商“掉链子”?
这理由听着滴水不漏,颇具“公关范儿”。
但细究之下,一个财大气粗的汽车品牌,怎会因供应商的缘故,导致产能捉襟见肘?
莫非事先未雨绸缪,做好备选方案?
抑或,这其中另有隐情?
坊间传言,这与“站队”脱不了干系。
汽车供应链这片江湖,水深莫测。
供应商的遴选,不仅要考量价格、品控,更要权衡背后的千丝万缕。
塞力斯更换供应商,是否预示着其在供应链策略上的重大转向?
而这种转向,又将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再来说说理想。
理想如今的处境也算不上高枕无忧。
虽说暂时稳坐头把交椅,但身后的追兵已然兵临城下。
更何况,理想的车型矩阵相对单薄,主要仰仗增程式混动这一条腿走路。
这在技术路线上,是否显得有些过于求稳?
有人认为,理想这是“精明”,将增程式这条路钻研到了极致。
但也有人断言,理想实属“无奈之举”,电池技术、纯电平台并无明显优势,只能靠增程勉力维持。
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各有千秋。
理想的成功,在于其敏锐捕捉到用户对“摆脱续航焦虑”的迫切需求。
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充电桩的遍地开花,纯电车型的续航里程日益增长,增程式的固有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这恰如当年的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呼风唤雨,但在智能机浪潮下,却被苹果和安卓拍死在了沙滩上。
并非诺基亚不够出色,而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容逆转。
因此,理想也在积极布局纯电平台,推出纯电车型。
但能否复刻往日的辉煌,仍需接受市场的严苛检验。
毕竟,一艘巨轮想要掉头,谈何容易。
回到问界,倘若本周果真能够力压理想,荣登新势力榜首,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华为的“金字招牌”确实具备强大的号召力。
问界背靠华为这棵大树,在营销推广、技术赋能、渠道拓展等方面,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华为的“光环”并非万能灵药。
汽车说到底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问界能否持续领跑,关键在于其产品力是否过硬、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供应链管理是否高效。
这好比一个寒窗苦读的学生,靠着家里的关系进了名校。
但能否在名校里脱颖而出,还得仰仗自身的真才实学。
所以说,问界能否超越理想,谁能问鼎新势力之巅,其实并非至关重要。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车企能否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能否推动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
归根结底,消费者购车,并非购买虚无缥缈的概念、华而不实的噱头,而是购买一款安全可靠、驾乘舒适的出行工具。
而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绝非取决于谁是第一,而在于能否在全球市场,赢得应有的尊重和话语权。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常见解释]时,是否忽略了[被忽视的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