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企的财报出来了,很多人都在盯着一个数据——亏损。亏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一些新势力车企,季度亏损动不动就几十亿,全年一算基本奔着百亿去。比如某头部新能源品牌,最新季报显示净亏损达到了50.9亿元,同比扩大了83.3%。再加上某几个“亏损冠军”扎堆讨论,整个舆论场就炸开了:新能源车这事儿是不是不行了?行业会不会一地鸡毛?甚至有人开始“呼吁”回头买燃油车,全凭“稳”。
这也难怪,谁看了这组数据都会觉得“天呐,这也太不正常了”。动辄几十亿的亏损,掀开表格看,好几家车企的毛利率还在负值徘徊,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感觉,再加上市场传闻某些品牌要“降价清库存”,一看销量也确实没之前猛了,谁都难免心里犯嘀咕:新能源这条路,是不是有点悬了?总不能靠烧钱一直撑下去吧?
但亏损这事儿,真不能光看表面数字。我们一步步捋捋,先搞清楚这些“吓人”的数据背后,到底是行业出了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先说销量。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车不行了,是因为最近一些主流车企的交付数据确实没以前那么猛。比如某品牌,前几年动不动月销破万、季度交付数飞奔上十万,现在增速明显放缓了,甚至有点“原地踏步”。但销量放缓不等于卖不出去,2023年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年销量还是保持增长的,只是增速不像以往那么夸张了。原因倒也不难理解:前几年是大家都在抢市场,产能爬坡、政策红利、补贴刺激,几乎是怎么造怎么卖。现在市场更加饱和了,竞争也更激烈,新能源车的增速回归正常,不是意外。
再看营收。和销量一样,营收的增长也不再爆发式膨胀,但整体并没有出现崩塌。像某头部新势力品牌,单季度营收还能稳稳破百亿,甚至同比增长20%以上,产品单价也撑得住,说明核心用户群体还是在的。只是营收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扩大,这才是让人心里发毛的地方:卖了那么多车,钱都去哪了?
这里就要看成本了。新能源车企的成本结构,和传统车不太一样。一个关键词:研发。比如那个季度亏了50多亿的品牌,它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30亿元,占到了总营收的20%以上。而且这种投入还在快速增加,同比涨幅接近50%。再对比传统车企,研发占比一般在10%左右就算高的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新能源车企在投入上不仅仅是造车本身,还包括智能驾驶、软件系统、甚至电池技术等一整套体系的研发。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收益,但它决定了未来几年能不能抢到技术制高点。
还有一个“隐形”成本:资本市场的期待。新能源车企很多都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它们的增长预期很高,推动企业在研发、产能和市场开拓上不断加码。比如某些新势力品牌,全球建厂、跨国运营、推出新车型,都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结果每一笔投入都变成了账面上的“亏”。如果把这些投入摊开看,亏损其实是有计划的,并不是“赔本赚吆喝”。
再对比同行看看。传统车企也不轻松,转型新能源的过程中同样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比如某老牌合资车企,虽然账面盈利,但新能源板块的亏损拖累了整体表现,导致新能源销量占比不高、毛利率低的问题始终没解决。而一些外资新能源品牌,虽然看起来销量还行,但盈利能力也不见得有多强。甚至可以说,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新能源赛道上没有人能轻松过关,亏损是普遍现象。
那么回到核心问题,这些亏损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得分两部分看。一方面,有些车企确实烧钱太猛,比如在市场推广上过度投入,补贴、广告花得不计成本,但产品本身竞争力有限,导致销量起来后难以覆盖成本,这种亏损就比较危险了。另一方面,头部车企的大额亏损很多是战略性投入,比如押注智能化、高端化,这是为了未来能站稳脚跟。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亏了半天,看不出未来在哪。
所以,这些“吓人”的数据其实没必要过度解读。现阶段的新能源车行业,确实是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赛道,但这不是行业崩了,而是整合期正在到来。对车企来说,谁能熬过眼前的亏损阶段,谁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对消费者来说,市场竞争越激烈,产品的性价比可能就越高,选择也更丰富。数据看着吓人,但从这堆账本里,你能看到整个行业在向前走。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新能源车有没有危险?有,但不是“立刻塌”那种危险,而是需要时间压缩泡沫、洗牌整合的过程。亏损不是终点,只是调整的代价。到头来,还是要看这些企业下一步棋怎么走。有些亏损,是为了活得更好;有些亏损,是为了活下去。这中间的差别,很快就会显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