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汽车市场仿佛陷入了一场疯狂的"价格内战"——新能源车热得发烫,燃油车降价到"骨折",连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都加入促销大军。但这场热闹的"购车狂欢"背后,却暗藏危机。多位行业观察者指出:当前车市的"白菜价"可能只是暂时现象,真正的转折点正在逼近。
"赔本赚吆喝"难以为继
表面上看,车企们正用"以价换量"的策略争夺市场。但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已跌至4.3%,不仅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更创下近五年新低。一位从业二十年的经销商坦言:"现在卖一台车,相当于白送一套真皮座椅。"
新能源车企中,仅有理想、零跑勉强实现盈利,多数品牌仍在"烧钱换规模"。传统燃油车更惨烈,不少品牌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一位车企财务总监透露:"我们现在的价格,连原材料成本都覆盖不了。"
成本反弹倒计时
支撑低价的两大支柱——电池原材料价格暴跌和燃油车规模效应——正在快速瓦解。
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暴跌至6.5万元/吨,但这波"资源红利"显然不可持续。专家指出:"一旦新能源车销量回暖,碳酸锂价格很可能报复性反弹。"而燃油车的"规模效应"也因销量滑坡消失殆尽,某车企采购负责人举例:"过去一个零部件能分摊30万辆成本,现在只能分摊3万辆,单价直接翻倍。"
价格反弹或比想象更快
行业分析师王女士预测:"当库存清理完毕,技术平台稳定后,车企必将开启涨价潮。参考外卖、网约车行业历史,届时价格涨幅可能超30%。"她特别提醒:"现在BBA的折扣力度,放在三年后连想象都别想。"
购车建议:刚需别等 资本家再等等
对于预算有限的刚需用户,当前正是"薅羊毛"的最佳时机。但若打算"等等新技术",可能要失望了——未来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配置普及时,价格只会更夸张。
"现在买的是性价比,三年后买的是支付能力。"一位资深顾问建议:"趁购置税减免、车企清库存,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对预算充足的消费者,不妨再耐心等待技术成熟期,但要准备好迎接"真香警告"——钱包将成为唯一门槛。
这场车市盛宴终有散场时,与其在"再等等更便宜"的幻想中错失良机,不如看清趋势,把握当下。毕竟,市场不会为犹豫者停留,只会为清醒者让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