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

德国媒体最近的一句哀嚎让人费解,他们说把中国想得太好才导致了今天的困境,可大众汽车在华销量暴跌12%的同时,宝马新能源车销量却飙升了35%。

德国政界和媒体圈正在上演一场精神分裂大戏。一边,德国政府火急火燎地抛出120亿欧元的芯片法案,想要拯救陷入泥潭的汽车工业。另一边,媒体的头版头条却不分析产业转型的失败,反而把矛头对准中国。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就在不久前,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一家早在2019年就被中资合法收购的半导体公司安世集团。这家公司是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的核心芯片供应商,此举无异于卡住了德国汽车的脖子,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可德国媒体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指责自家企业过分依赖中国。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这种论调何其荒谬。过去十年,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一度占其全球销量的40%,利润更是撑起了整个集团的财报。那个时候,没人谈依赖是风险,只觉得这是全球化合作的典范。如今风向一变,钱照赚,锅却要中国来背。

回看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德国紧随其后发布工业4.0。两个战略方向高度一致,都是瞄准制造业的未来。然而几年过去,中国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高歌猛进,德国的工业4.0却进展缓慢,甚至被业界嘲讽为工业0.4。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中国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德国自身的傲慢与迟钝。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德国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步履维艰,复杂的审批流程和保守的企业文化拖慢了创新速度。当中国企业以周为单位迭代产品时,德国企业还在以年为单位进行规划。市场不等人,技术的浪潮更不会。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如今,德国车企的苦日子真的来了。大众集团销量下滑,保时捷罕见亏损,奔驰和大众相继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总计超过六万人。这些冰冷的数字,无一不在说明德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流失。德国舆论却选择性失明,沉浸在受害者叙事里无法自拔。

他们不提中国市场曾为德国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和真实利润,也不提中德贸易本质上是高度互补。德国的汽车、化工、精密机械,其出口的近四成销往中国。同时,中国产业升级也离不开德国的高端设备和技术经验。这是一种深度捆绑的共生关系,而非单方面的予取予求。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政客和媒体在台上高喊去风险,德国企业却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宝马与宁德时代在印尼合建电池厂,协议签得比谁都快。化工巨头巴斯夫更是豪掷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这是德国企业在华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企业的行动,是对脱钩论调最响亮的耳光。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这种双重标准也体现在对国际规则的解读上。美国打压华为、胁迫台积电断供,德国媒体默不作声,称之为合理的国家安全考量。而当中国为保护战略资源,对镓、锗等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他们立刻跳出来指责这是经济胁迫。

事实是,中国市场依然是德国车企唯一的增长希望。2024年,大众电动车在华销量增长45%,宝马新能源车型占比飙升至35%。这些数据说明,不是中国市场不行了,而是德国的燃油车不行了。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选择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好的中国电动汽车。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德国的困境,根源在于内部。其对华政策从施罗德时代的以贸易促变革,到默克尔时代的务实合作,再到如今朔尔茨政府内部的混乱与矛盾,反映出德国精英阶层面对中国崛起时的集体焦虑。当中国是追赶者时,他们自信满满;当中国成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时,他们心态失衡了。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走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有驾

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比例在五年内从28%飙升至63%,情绪正在取代事实,偏见正在绑架政策。德国的汽车工业不是被中国打败的,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时代。当他们还在纠结于内燃机的轰鸣时,中国的对手们早已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赛道上绝尘而去。

与其抱怨中国不按剧本出牌,不如反思自己为何错过了整个时代。德国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而不是寻找一个虚假的外部敌人。继续沉溺于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的自我感动中,只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