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就觉得,现在五菱怎么说都不能绕开宏光MINIEV这块招牌。它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五菱的销售版图,还直接扯动了整个微电动市场的格局。去年数据,宏光MINIEV单月卖个6万多辆,连续两个月稳居纯电销量冠军,这事我都要怀疑是不是数据造假。能实现这个销量的车不多。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实惠、性价比高。
我记得去年我给朋友开过一辆宏光MINIEV,感觉生活在快车道,但体会到,续航不算特别长。大概200公里左右,虽说对城市通勤还行,但你要是开长途,绝对会觉得不足。那天朋友还跟我抱怨,马路上跑的不就是这个价位车型?还别说,除了宏光MINIEV,五菱其他的车型就真没啥吸引力。那话特别扎心。
但坦白说,除了MINIEV,五菱现有的车型就像个没太大杀手锏的队伍。缤果还算不错,近期多次单月突破一万辆,但你到了下半年,销量开始往下掉。比如我查了一下,9月缤果的销量还在1.2万左右,后来就少了点,到了9月底一看,只有8000多辆了。这个跌幅,说实话算小幅,但也说明,市场讲究新鲜感。还有就是今年新出的缤果S,上市第一月2.4万辆,算是亮眼,但未来多少还得看怎么表现。
我突然想到一件事。你有没有发现五菱的拉货车系列,像宏光、之光、凯捷,都是销量的主力。它们的市场空间很大,甚至市场的基盘就是它们。但问题是,这种车功能其实很有限,尤其做家庭用车,配置啥的跟不上节奏。
这就让我想——5万元魔咒,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标价点的心理防线。你五菱的很多车型,尤其是宏光MINIEV和缤果,官方指导价都在4.5万到5万不等。价格一超5万元,市场反应就变冷了。比方说,星光、星光S的价格都在5万出头,顶配甚至超过10万。你要是个普通消费者,看到这些价格,就会想到:得值不值?这就像我小时候买菜,一旦价格到这个区间,就变得要犹豫。
难道创新门槛就只能卡在这个价格神话里?我觉得不一定。五菱现在也在尝试打破这个魔咒——比如11月12日宝骏730要换新颜,叫星光730,预售价7.68万起。这做法其实挺聪明的,借着老车系的情怀,把售价定在更高一档位,但我心里直嘀咕:这车能涨价,谁还买账?我还记得曾经朋友说的,五菱卖你几千块的车,能赚点薄利多销,现在想盈利,压力不小。其实我没细想过,可能五菱要换个技术标签,给车贴上更智能、更安全的属性,才是突破点。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所有企业的共识?我感觉,技术门槛很重要,但太难突破时,又回来了那句老话——性价比仍然是硬指标。只是,como说,品类越多,价格越高,不代表销量就一定能上去。比如我查了一下,宏光MINIEV的单车制造成本大概在1.8千到2万左右(这只是猜测,毕竟没有直供数据),平均百公里成本在0.2元左右,换算下来,如果续航长点,利润空间其实还好,但要想靠这些车赚钱,真不容易。
而且,五菱的情怀似乎也在慢慢变凉。我翻了下手机相册,里头全是宏光和之光的照片,那时候特喜欢两个人拼车去郊区。现在可以感觉到,年轻人用车选择越来越多,别说五万以内的微电车,就连入门合资的小SUV,配置都不差。比起五菱的纯粹拉货神车,人们对用得舒服、用得安全的需求明显变高。
讲到这里,我会问——你觉得五菱要怎么破局?不光卖车,也要能卖出技术。毕竟,技术含量可以为价格撑门面,也能让销量突破5万元魔咒。我猜,吕俊成总经理嘴上说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但其实这些话都带点装,更核心的是市场的后续。说不定,真的要靠技术创新把五菱推向5万元以上的价位段,然后用配置和情怀治愈消费者。
这也意味着门槛更高。五菱以前靠便宜+实用赚的盆满钵满,现在要打破原有套路,还得在供应链、研发和品牌认知上做文章。这是一场硬仗。实际上,我一直操心,他们的供应链体系能支持这些高端产品吗?这就好比我经常说的——像拼多多拼多多,要价低但货不一定真便宜,供应链一出问题,价格再低也撑不住。
说到底啊,五菱未来的路在何方,还是得看技术和市场共同发力这条线。有没可能,就像我曾经的猜测,五菱用一两款硬核车型,瞬间拉高品牌价值?那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还真没细想过,也许真得试试看才知道。
等着看吕俊成如何出招,也许哪天就会有高端五菱在路上晃荡。只是,现在还在问自己:这些新车,能不能让人掏出多一倍的钱?或者说,消费者是否真愿意为多点配置、多点技术买单?这一切变数,谁都不好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