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巨头们万万没想到,当初对荷兰抢夺中资芯片企业的默许,换来的竟是中国商务部一纸禁令,直接掐断了大众、奔驰的生产命脉。
这记重拳的起因,是荷兰政府在9月底的一个惊人举动。他们启用了一部新颁布但可追溯过往交易的投资安全审查法案,强行从中国闻泰科技手中,接管了其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正是荷兰科技巨头恩智浦(NXP)的标准产品业务,后来被中资收购。
荷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保障供应链安全和防止技术外流。他们或许认为,接管一家生产车规级功率芯片的公司,只是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操作。毕竟,安世生产的不是尖端的5纳米芯片,而是看似不起眼的功率半导体,比如MOSFET。
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芯片,控制着汽车的电源转换、电机驱动和刹车系统,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汽车不可或缺的组件。安世在此领域是全球龙头,尤其是在中国设有的工厂,贡献了其全球超八成的产能,年产量高达900亿颗。
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荷兰宣布接管后没几天,中国商务部就更新了出口管制目录,明确规定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不得出口,仅限中国国内市场销售,并且交易需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欧洲汽车工业的七寸上。
欧洲车企的安生日子瞬间到头。无论是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还是瑞典的沃尔沃、法意的斯特兰蒂斯集团,其供应链都深度依赖安世的芯片。彭博社的调查显示,这些车企的安世芯片库存普遍只能维持2到4周。
警报最先在大众的“心脏”沃尔夫斯堡拉响。旗下最畅销的高尔夫和途观生产线因缺少关键芯片,面临停产风险,预计每天的损失高达4000万欧元。这比2021年那场全球芯片危机时的情况还要凶险。
奔驰CEO康林松嘴上说着库存尚足,身体却很诚实,已经亲自带队满世界寻找替代品。沃尔沃更是直接公开喊话,敦促欧盟尽快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其位于比利时的工厂已在制定停工计划。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总干事德弗里斯的表态充满了悲观,她直言,零部件短缺已导致供应链中断,产线停工可能就是几天之内的事。可笑的是,在荷兰动手之前,这些汽车巨头没有一家站出来表示反对。他们或许天真地以为,这只是政府间的游戏,芯片会照常供应。
他们甚至可能暗中期待,一个由欧洲政府控制的供应链,会比中资控制的更可靠。结果,最不起眼、被认为最安全的环节,却成了引爆整个行业危机的导火索。所谓的去风险,最终制造了最大的风险。
更让欧洲车企感到切肤之痛的是,在他们为芯片断供焦头烂额之际,中国汽车品牌正在他们的主场攻城略地。今年9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暴增近400%,上汽名爵销量增长76%,奇瑞旗下品牌增长更是接近600%。
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首次超越韩国车企。更致命的是,中国车企主打的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正是欧洲车企转型缓慢的薄弱地带。凭借更高的配置、更长的续航和低20%以上的价格,欧洲消费者正在用钱包做出选择。
这场安世芯片风波给欧洲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课:当供应链被当作地缘政治的武器时,就必须准备好为短视和误判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于欧洲汽车业来说,这个冬天,恐怕会异常寒冷和漫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