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限制马力,我们需要那么多大马力汽车么?

小米汽车限制马力这件事,我是怎么看的呢?前段时间,我聊了不少小米车祸相关的话题,很多网友希望我谈谈这件事。事情是这样的:小米在系统升级后,对旗下车型 1500 匹马力进行了限制,用户需满足特定条件解锁,才能使用 1500 匹马力;否则,小米 SU7 ultra 这台车就只能使用 900 匹马力。这一举措引发了许多已购车车主的不满 —— 此前宣传的是 1500 匹马力,现在达不到条件就只能用 900 匹,换谁都不乐意。反过来想,如果我是小米 SU7 ultra 车主,能不能先按 900 匹马力的价格购车,等满足条件能解锁时,再补上剩下的钱?1500 匹马力版本卖 50 多万,900 匹马力对应 30 万左右,后续解锁再付 20 万,这样行不行?

小米就此事进行了致歉。但自前段时间小米车祸事件后,小米的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其实我一直想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大马力的汽车吗?在电动车时代,马力真的那么值钱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给电动车叠加电池,就能轻松提升马力,这和燃油车完全不同。燃油车能做到 1500 匹马力确实厉害,但电动车做到这一点,真的值得惊叹吗?其他车企做不出来吗?显然不是。比亚迪汉能做到 1000 匹马力,只要再叠加电机、电池等部件,提升马力并不难,其他车企如果想做,同样可以实现。

小米SU7Ultra限制马力,我们需要那么多大马力汽车么?-有驾

作为开车的人都清楚,一辆车最重要的是平衡,尤其是家用车。家用性能车和赛道车的追求不同,家用性能车也要兼顾马力、刹车、底盘调校等方面的平衡。关于小米 SU7 ultra 的具体表现,可以去网上看看专业车手的评价,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就不多说了。但我始终认为,社会不需要这么多大马力的车。最近,大马力车型引发了不少车祸,很多车企也在反思。比如,不少车企修改了智驾系统的名称,比亚迪的 “天神之眼” 也进行了改名。这是因为近期智能驾驶事故频发,车企意识到,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这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而非无人驾驶系统,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宣传时不能一味强调 “智驾”,容易让消费者混淆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概念。哪怕是华为问界,也只是智能辅助驾驶,无法实现 100% 无人驾驶,只是表现相对出色而已。车企能认识到这点并改名,是个好现象。

小米SU7Ultra限制马力,我们需要那么多大马力汽车么?-有驾

回到马力这件事,车企必须加以限制,不能为了噱头、销量盲目叠加马力,破坏车辆性能平衡。而且,现在很多电动车搞了不少华而不实的配置。就像小米 SU7 ultra,前脸的挖孔设计就被车主指出存在问题。中国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能像丰田车那样经久耐用的车型。

那么,当下电动车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是马力不足吗?是没有车载冰箱吗?是沙发不够软吗?都不是。电动车的三大核心痛点在于:充电速度慢、存在起火隐患、智能辅助驾驶安全性有待提升。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远比在车上堆砌冰箱、追求大马力重要得多。以比亚迪为例,其技术能实现 5 分钟充电 400 公里,这才是正确的研发方向。但很多车企却本末倒置,不专注核心技术,只想着把车的外形设计得更炫酷、车漆做得更好看,或者添加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前排后排都装上电视。可这些真的有必要吗?乘客完全可以带个 iPad 上车。

小米SU7Ultra限制马力,我们需要那么多大马力汽车么?-有驾

所以,我想给车企一个忠告:脚踏实地研究三电技术,让车辆在碰撞后不起火,提升智能辅助驾驶的预警能力,避免消费者误把智能辅助驾驶当成无人驾驶,做出危险行为,这才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