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

关于长安汽车这事儿,我琢磨了好几天。你说一个央企,手里拿着国家的政策倾斜,资源一大把,团队一大班,怎么搞着搞着反倒总是没把这场“富裕仗”打漂亮?最近慕尼黑车展一亮相,海外国内都给长安涨了曝光,可you半年报一晒出来,净利润往下跳,市值八连跌。看似门面光鲜,实际上筋骨不壮,是不是挺让人费解?

首先咱就问一句,什么叫“富裕仗”?是不是钱花得多技术投得大人也多,仗就能打赢?要我看,真不是这么回事。你看看长安,十年间研发1100亿,光今年半年研发支出54亿,未来十年还要砸2000亿,说实话这么有钱有资源的企业不多见了。可为啥结果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答案其实挺现实:资源多≠转化好。

先说半年报这茬子事。销量创了八年新高,看着还挺带劲,可盈利却掉头往下。有人说,毛利率不是升了吗?的确,毛利率涨到14.58%,但为啥营收和净利润依然撑不住?问题就在这销量的“成色”上。长安的产品结构,说白了,还是偏向中低端——便宜,走量,但每台车净赚不多,咋拼都拼不过那些做高端或者有能力拉高单车溢价的同行。和东风一比,销量多出半边天,但人家光营收就比你多出100亿,这不就赤果果把“卖得多未必赚得多”摆台面上了吗?

再琢磨毛利率,表面上有成色,但实际上新能源、海外拉高了数据,是靠结构优化和降本。可新能源目前大都是在亏损换市场份额,哪有真正实现高质量盈利?海外市场毛利高,可量体不大;国内收入还在下滑。再加上新车型推广推得猛,销售费用也就水涨船高,挣来的利润不少还得贴出去试市场、砸广告、拉渠道。这么算账,哪有“富裕仗”可言?

有朋友问,凭长安这么大央企身份,为啥玩不出“独一份”?其实央企身份,说高大上确实天花板挺高,比如背靠政策、产业链整合、融资便利……但反过来讲太“富裕”也有副作用。怎么个副作用呢?一是大家伙思维惯性大、系统包袱重,赚钱的思路拐弯慢,二是放开手脚搞市场化的动力没那么凶,只要不掉队,往往不敢冒大尖。再比如今年管理层集体“增持股份”,看起来是给外界信心,但一人就几十万,有个别还不到自己年薪零头,这表现怎么看都不够爷们,投资人一琢磨,你这是真看好还是装个样子?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更何况,央企还有个问题,透明度不足,一旦数据披露缩水,外界疑虑反而多了去了。再比如汽油车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销量说得难听点都快比不过吉利、比亚迪某一款爆款车型了,这要是放在十年前谁敢信?咱们嘴上喊新能源“未来已来”,但合资板块要是彻底掉队就没人兜底,长安自主品牌现在的发力未必扛得住整个集团体量。高端化,说句实在的,阿维塔那成绩只能算刚起步,离新能源顶流品牌还隔着好几层窗户纸没捅破。

还有一个关键,还有不少人忽视。你说靠花钱和技术砸出路子,多牛的人才都用上了,可中国现在造新车都卷成啥样了?新能源价格战打得飞起,谁都想多卖点、少亏点,消费需求哪有原来热情?再加上海外市场随时可能又关税又限令,高科技出海分分钟就有新规则。假如说新能源销量到明年后年能扭亏,可这“赌”的成分其实很大,真靠想得美结果只会输得惨。

你再看公司最近的人事变动,这换将的架势挺像给球队换教练,一队主打经验、一队补营销,把之前的弱项都对上号,意图非常明显。比如把深耕海外的王辉调去阿维塔,是不是想借助他的全球化经验,帮高端品牌突围?可高端这个事,就像学画画,得先从临摹过渡到创造,讲的是积累和爆发,而不是今天喊个目标明天就变现实。深蓝呢,更属于人手扩充,找“营销怪兽”来补技术派短板,的确聪明。但你要明白,车卖不出去,并不是团队名字起得响不响的问题,核心还是客户愿不愿意为你的产品多掏钱——这背后是整个体系的建设,从研发、产品到品牌再到渠道,每一块短了都不灵。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所以就得问一句,长安到底缺不缺资源?说实话,一点都不缺,甚至多得用都用不完。那缺啥?缺的是把资源真正“转化”成竞争力和销量,最后变成白花花利润的能力。央企这身“铁饭碗”,很多时候变成了双刃剑:稳定但不灵活,有钱却不敢冒风险,天生就走得比民企慢一点。偏多的流程、繁杂的决策、保守的激励,说白了会让好钢用在刀把子上而不是刀刃上。你说要有资源的时候到处有,等要瞄准市场狠狠打一炮,反倒还不如比亚迪蔚来这些小团队锐气起来。

说实在的,咱中国汽车市场今天这环境,比拼的早就不是谁投资多、产能大,而是谁真能造出消费者掏心掏肺愿意买单的好车,是谁能在价格、质量、智能化、颜值和服务上都用心下本。长安这几年逐步在新能源、智能化上有突破,但瓶颈依然不少——卖得好不代表赚得多,技术牛不代表生态强,海外开疆也得先养活本地根基。

长安汽车市值连跌,半年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承压-有驾

我还想问一句:光靠央企身份,未来真能把长安领到高端阵营上去吗?说到底,这块牌子能给你拉来信任的加分,但最后市场照样只认产品,有几个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的粉丝,会买账你“国企”的身份?连高管自己的钱都投得小心翼翼,下面的员工、合作伙伴、股东们凭啥真的一条心拼到底?

总结一句,朱华荣说的“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品着像自嘲又像提醒。拿到富裕仗的装备,并不等于就能打场漂亮仗,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资源转化为市场成果,反过来再养出更大资源,形成正向循环。而不是,外面是光鲜的新logo新展台,内里依然是老问题、老思路、老节奏。

别把“富裕仗”当成老本吃,要时时问问自己的底层能力是不是变得更适应新赛道、是不是敢变革与市场“拼命三郎”们真正交手。有资源不可怕,怕的是浪费机会。打胜仗,不是看你有多少武器,而是看你能不能用对,能不能创作出超出同行的价值。

所以说,长安汽车眼下最难的,不是收购几家分公司、搞几轮人事换防、砸多少研发布局,而是怎么打破惯性,敢冒风险、敢创新、敢为人先。只有这样,才能把富裕仗真正打好,不然故事讲再圆满,也难免最后留一地叹息。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