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布鲁塞尔的一场行业会上,有个德国车企的高管私下跟我说了句大实话:“现在咱们最怕的不是竞争对手跑得快,而是自己手里的零件突然断供。”这话听着挺扎心,却把欧洲汽车业眼下的窘境说透了。
就在这个月,欧盟产业战略的掌舵人塞茹尔内扔出了几记重拳:给中国在欧洲的投资画红线,重新掂量那个看起来挺美的零排放计划,还准备在12月10日搞出个经济型小电动车的新玩法。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欧盟是真急眼了。
你要问欧洲人现在急什么?答案其实摆在明面上。走进巴黎街头的车行,销售小哥会告诉你,现在来看燃油车的人越来越少,都盯着电动车那块牌子。数据更直白,到今年9月份,纯电动车在欧洲卖出去130多万台,占了市场份额的16%还多。听起来挺风光是吧?可汽油车的销量直接砍掉了两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不少传统车企睡不着觉。
方向是看清楚了,电动化这趟车必须得上。可问题来了,怎么上?多快上?花多少钱上?这些账算起来就头疼。更要命的是,欧洲人发现自己手里缺的不是想法,而是实打实的零件和技术。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嘴前阵子荷兰闹的那出戏。他们想用冷战时期的老法子,硬把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扣在手里,打的什么算盘大家心里都明白——想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心里。结果呢?中方二话不说直接断供,全球一大堆车厂跟着遭殃,欧洲那些生产线一下子就乱了套。最后荷兰人灰溜溜地服软,答应恢复供应才把企业还回去。
这事儿给欧洲人上了一课:喊口号容易,控制链条难。你看那些关键的芯片、稀土加工,这些东西要是不在自己手里,整条生产线就像被人远程按了暂停键。说得再狠,政策写得再漂亮,关键零部件捏在别人手里,所谓的“产业自主”就是个空壳子。
再看看这场游戏的其他玩家。中国那边有啥?完整的产业链,从材料到零件一条龙自己搞定,规模化生产压成本,这优势摆在那里。美国呢?技术底子厚,能源便宜,传统车和新能源车两手抓,市场玩法也够灵活。夹在中间的欧洲,想靠几张关税单子或者几个政策文件就翻身?说实话,难。
去年10月29日,欧盟给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加了反补贴税,这税率加上去可不低。可你猜怎么着?自家人都不买账。匈牙利的官员直接站出来说这么搞对欧洲车企没好处。与此同时,美国那边在去年9月就把中国的软件和硬件挡在了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门外,配套的法律也在推。
欧盟现在想学美国对外来投资“设门槛”,可这步棋不好走。你说对中国设限还好说,要是连美国一起限制,人家的关税大棒立马就抡过来。布鲁塞尔那些走廊里,不少人私底下都清楚,欧盟手里真没多少能打的牌。
再说点更现实的。在西班牙、匈牙利那边,已经有工厂用的是中国零部件,甚至直接由中国团队组装中国品牌的车。这不是谁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市场自己选的路。我认识一个工厂的负责人,他指着办公室白板上的成本表跟我说:“你看这些数字,从螺丝钉到电机,价格摆在这儿,我能怎么办?”
电动化是大趋势没错,可老百姓买车看的是啥?便宜、好用、修起来不麻烦。这话听着土,可这就是很多决策会上绕不过去的坎儿。
所以塞茹尔内的这套方案到底想干啥?重新评估零排放目标,不是说不搞了,而是给产业喘口气的时间。给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设条件,目的是想把关键环节留在欧洲自己手里。最关键的是12月10日要推的那个“经济型小电动车”新品类,这既是守也是攻。守的是欧洲自己的市场,攻的是看能不能用低价撬动规模,找到反击的突破口。
不过我有点担心。欧洲的成本结构摆在那里,轻不下来。电动车在欧洲卖得贵,生产成本高,能源费用贵,流通环节也费钱,这些加起来,就算质量做得再好,价签上的数字也不够“诱人”。要是继续这么摇摆不定,市场可不等人。
有业内的朋友跟我说,欧盟的产业政策经常在环保和竞争力之间拉扯,今天说要减排,明天又说要保产业,时间一长,企业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其实现成的例子就在眼前。美国限制中国的半导体,表面上看是堵了对方的路,可实际上反而逼着中国加大投入搞研发,这几年下来人家自己的进展也不小。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限制反而会倒逼对手更快地自立。
再看日本当年的汽车产业,靠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死磕,从小型车切入,把质量和成本做到了极致,最后杀出了一条血路。欧洲想要的也是这样的路子,可前提是得定好路线、稳住节奏、舍得砸钱。
说白了,欧洲车企现在要的不是一堆开会的纪要,而是能落地的真招。比如在电驱动、电池、功率半导体这些卡脖子的地方,明确欧洲自己要攻哪个山头。在原材料和稀土加工上,建立靠谱的合作网络,而不是一刀切地跟人家断绝往来。在市场这头,大胆推更便宜的车型,配上金融支持,让普通人买得起。
我前几天又路过米兰那家车行,看见销售小哥把之前那张“零件延迟”的纸条撕掉了,换了张新的通知。他跟我说:“这周应该能到了,客户已经等不及了。”这句“应该能到”和“等不及”,既像是门店的日常对话,也像是整个产业的真实状态。
欧洲汽车业现在就站在十字路口。要么赶紧补上供应链和技术的短板,要么学会在强者之间找到合作共生的活法。两条路都不轻松,但总比原地打转强。
这一回,欧盟必须少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多下些真功夫。政策能画饼,可饼能不能吃得上,还得看产业链硬不硬、技术强不强、成本降不降。光靠设门槛和喊口号,救不了欧洲的汽车业。
你觉得欧盟这套新政能让欧洲车企翻身吗?还是说只是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