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首创AI知识产权实验室,能否破解行业创新难题?

这年头,但凡冒出来点啥新鲜玩意儿,都恨不得贴个“宇宙首创”的标签,生怕别人不知道。

东风汽车这回也赶了个时髦,捣鼓出个“全国首个汽车知识产权AI联合创新实验室”。

乍听上去,嚯,逼格满满!

东风汽车首创AI知识产权实验室,能否破解行业创新难题?-有驾

又是AI,又是知产,还搭上汽车这辆快车!

感觉中国汽车工业要靠它一骑绝尘,杀出重围,扬名立万了。

可定睛一瞧,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儿。

一边厢,咱们扯着嗓子呼唤创新,力挺知产保护;另一边厢,山寨货、剽窃事件却层出不穷,甚嚣尘上。

这“护航创新的金钟罩”,是真能抵挡刀枪剑戟,还是仅仅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再者,AI这玩意儿,现在简直是香饽饽,什么都想跟它攀个亲。

可AI真有那么灵丹妙药?

能包治百病?

抑或只是为了蹭热度,往脸上贴金箔?

东风汽车这次联手中汽信科,炮制出这个实验室,宏图伟愿是有的,要用大数据和AI打造一个“全球汽车专利智能检索分析平台”和“全球汽车专利智能体服务平台”。

听着挺带劲,仿佛以后搜专利、摸清竞争对手底细,就不用人工伏案疾书、皓首穷经了,AI一键搞定,事半功倍。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东风汽车首创AI知识产权实验室,能否破解行业创新难题?-有驾

专利这玩意儿,可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

它牵涉到法理、技艺、市井等多重维度,错综复杂。

AI再神通广大,能洞悉人类那玄妙的创造性思维吗?

能断定一项专利是否存在侵权隐患吗?

能预判未来科技的走向吗?

更何况,AI的学习,说白了就是填鸭式教育。

要是喂给它的数据本身就瑕疵百出,比如专利描述语焉不详、数据残缺不全、甚至掺杂着虚假成分,那AI鼓捣出来的结果,恐怕只会谬之千里。

再者,这个实验室是东风汽车和中汽信科联手打造的。

前者是车企,后者是玩信息科技的。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这个实验室的产出,究竟是为东风汽车一家独大服务,还是普惠整个汽车行业?

会不会滋生数据铁幕、技术藩篱的问题?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别这么杞人忧天,人家东风汽车也是响当当的,去年递交了6297件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握有有效专利24418件,在本土主机厂里可是执牛耳者。

而且,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已经构筑了28项高价值专利群,占比高达65%。

东风汽车首创AI知识产权实验室,能否破解行业创新难题?-有驾

仅凭这个数字,就能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我们一方面欣喜于专利数量的激增,一方面也要审视专利的含金量。

有多少专利是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有多少专利只是为了跑马圈地,防止他人染指?

又有多少专利,最终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

况且,专利数量的优势,并不代表高枕无忧。

与坊间认知相悖,实际情况是,专利诉讼的成本令人咋舌,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无力问津。

即便你手握专利,如果遭遇剽窃,也未必能维权成功。

因此,当我们一味地将症结归咎于技术瓶颈时,是否忽略了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等那些被忽视的变量?

归根结底,知产保护,绝非单纯的技术命题,更是法律议题、社会课题。

需要整个社会戮力同心,方能营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创新生态。

东风汽车筹建这个“AI联合创新实验室”,当然值得称道,起码彰显了他们对知产的重视,以及在创新领域的投入魄力。

但我们也要保持一份审慎,切莫将所有希望都付诸AI,更不能将知产保护,异化为一场简单的数字游戏。

唯有真正敬畏创新、呵护创新,才能助推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华丽转身为“智造强国”。

这绝非仅凭一个“全国首个”实验室就能一蹴而就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