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驾车习惯
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驾驶过程中
一次“防御性”操作
可能就会避免一次潜在事故的发生
什么是防御性驾驶?
防御性驾驶,是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人、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这种可避免危险发生的驾驶方式称为“防御性驾驶技术”,是提前预见路上潜在危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事故的驾驶理念。
日常行车过程中
最担心遇到哪些情况?
“鬼探头”?
“前方车辆突然开车门”?
“前方车辆突然急刹”?
那么
怎样才能规避突发风险
确保行车安全呢?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
三类突发危险情况
以及对应的防御性驾驶技巧
驾驶人们快来学习!
三类突发危险情况
01
“鬼探头”
“鬼探头”简单来说,就是指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但其他驾驶员又因为视线受阻挡而看不到违规的人,来不及减速而发生的交通事故。
02
前方车辆突然开车门
停车开车门看似是小事,但往往有时因车上人员开车门太突然,导致后方驶来的电动自行车或其他非机动车躲避不及撞上车门摔倒受伤,甚至被其他车辆碰撞碾压。
03
前方车辆突然急刹
高速驾驶车速一般都在100km/h左右,车速比较快,而如果不注意保持车距,容易造成追尾事故发生。目前,轿车百公里时速下,刹停的距离大概在36-42米区间。所以如果跟车太近,遇到前车急刹车,来不及刹停很可能撞到前方车辆。
面对这些令人“防不胜防”的状况
驾驶人如何通过
“防御性驾驶”技巧应对
避免发生危险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防御性驾驶的五大行车要领
1
预估风险
一般来说,行车风险主要来自于驾驶人的健康状态、乘客、车辆技术性能、其他驾驶人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等。开车时,驾驶人要多多注意这些风险因素,时刻保持专注,遇上突发情况时随时踩刹车,在不禁止鸣笛的地方,提前按喇叭提示有可能出现的人或车。
2
放眼远方
放眼远方,才能大范围地观察道路交通情况,为研判信息、制定预案、采取避险措施等留足时间。根据驾驶人观察视距的远近,可把车辆前方环境划分为三个区域:
执行区
6秒内车辆到达的区域。
观察区
6-15秒内车辆到达的区域。
计划区
15秒以外车辆到达的区域。
3
环顾四周
开车时,驾驶人要“眼观六路”,按照“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的顺序,循环往复地扫视不同的方向。
但是在观察过程中,目光在任何事物或方向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秒;且扫视时目光虽然存在转移,但车辆前方的道路要始终在视野范围之内。
4
预留空间
行车中与前后左右的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如遇突发情况,驾驶人才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应对措施。
5
引人注意
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信号灯、喇叭、车头灯、刹车灯等方式向其它驾驶人传达你的信息,并等待他人的回应。如果没有把握,不要突然改变车速、车道,确保行车安全。转弯、变道、掉头要遵循这三步:
转弯
打灯,看镜,转弯。
变道
打灯,看镜,变道。
掉头
打灯,扫视盲区,变道,转弯,掉头。
以上要领,您都学会了吗?
西吉公安交警提醒您
“车轮一转三分险”
开车真的务必要小心、再小心
原标题:《西吉公安教您如何规避行车“陷阱”》
来源:西吉公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