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国各省的存在感,安徽老哥常年稳居一个尴尬的生态位。
你说他弱吧,他GDP常年排在全国十一二名,一堆省份看着他流口水。
你说他强吧,他又被包邮区的江浙沪三位大哥的光芒无情碾压,搞得像个给地主家打长工的穷亲戚,人送外号“徽骆驼”,听着就一股子吃苦耐劳但不太聪明的味道。
这种感觉就很微妙,像班级里那个永远考十几名的同学,老师不疼,同学不爱,自己也佛系,主打一个陪伴式读书。
但魔幻的是,2024年的剧本好像拿错了。
这头一直埋头吃草的骆驼,突然从嘴里喷出了火,背上还长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
前三季度,安徽GDP干到了快4万亿,增速5.4%,比全国平均线还高了那么一丢丢。
关键是,他前面那个守门员,常年霸占GDP十强席位的湖南,只领先他不到500亿。
500亿,放在这种万亿级别的神仙打架里,那不就是个血皮?
A一下就可能带走的事儿。
更骚的操作是,安徽上半年干了一件大事,把自己的汽车产量干到了全国第一,正式加冕“汽车第一大省”。
你敢信?
一个在大家印象里还在种地、输出劳动力的地方,突然变成了全国最能造车的扛把子。
这就像你那个佛系的同桌,突然在奥数竞赛上把全班第一按在地上摩擦,还顺手拿了个世界冠军。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都不是,这背后是一盘大棋,一盘下了很多年,如今终于到了收网阶段的阳谋。
安徽的逆袭,核心密码就两个字:汽车。
具体点,是新能源汽车。
前三季度,安徽的汽车产量是240.44万辆,全国第一,比第二名广东多了快30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安徽在造车这件事上,领先了第二名一个“小省”的体量。
出口更是猛得一塌糊涂,80.2万辆车漂洋过海,价值856.6亿,直接把安徽的外贸增速顶到了全国第五,长三角第一。
当浙江老板还在愁义乌的小商品怎么出海时,安徽的汽车已经坐着滚装船,去赚全世界的钱了。
这事儿就非常朋克。
安徽的汽车工业,为什么突然就这么强了?
答案很简单,但也很粗暴:不是突然强的,是蓄谋已久。
在整车厂这个层面,安徽堪称“神龙许愿”,集齐了七颗龙珠。
自主品牌有老牌劲旅奇瑞,新势力有话题之王蔚来,外来和尚有大众在德国本土外第一个控股的合资厂大众安徽,还有全球新能源霸主比亚迪在合肥砸下的超级工厂。
这7家整车厂往那一摆,就像复仇者联盟集结,要品牌有品牌,要技术有技术,要产能有产能。
更恐怖的不是整车厂多,而是那个在业内流传已久的传说:“不出安徽,就能造出一辆完整的汽车。”
这不是吹牛。
如果你去看安徽那个堪称变态的《“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你会发现,这帮人压根不是在做规划,他们是在玩现实版的《模拟城市》。
规划图直接把全省的地图铺开,然后用笔在上面画圈圈,给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合肥,你就别想别的了,给我死磕新能源,当大哥,把蔚来、比亚迪、大众伺候好,目标是干出国际品牌。
芜湖,你是奇瑞的老家,自主品牌的大本营,给我守好,顺便把那些房车、救护车之类的特种车也给我搞起来。
马鞍山,你离南京近,底子好,重型卡车给我继续领先。
安庆,你给我搞智能汽车的零部件。
滁州,你给我搞零部件,顺便看看能不能把哪个快死的整车厂给收了。
……
这套规划,甚至精细到了县一级。
2024年那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简直是丧心病狂。
整车厂周边的县,比如巢湖,你的任务就是给大哥做配套,当好“跟班小弟”。
没有整车厂的县,也别闲着。
比如濉溪县,你不是产铝吗?
别搞那些低端的了,给我研究怎么把铝搞成新能源车身、充电桩外壳。
你品,你细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顶层设计。
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县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干嘛,整个省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巨大齿轮组,目标只有一个:造车,造更多更好的车,然后卖给全世界。
你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错了。
这背后是一套组合拳,一套让你眼花缭乱的骚操作。
从省级大领导的红头文件,到县城招商办主任的酒桌承诺,安徽愣是把政策玩成了一门玄学。
立法给个金钟罩,规划画个大饼,然后真金白银哐哐往下砸。
这不叫扶持,这叫溺爱。
这种战略协同带来的产业协同效应,是指数级的。
研发、制造、零部件、后市场服务,所有环节全部打通。
结果就是,成本下来了,效率上去了,竞争力自然就爆表了。
所以你看,安徽的汽车产业崛起,根本不是什么意外,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的阳谋。
当别的省份还在为抢一个项目打得头破血流时,安徽已经默默地把整个生态都建好了。
现在,这头猛兽终于出笼了。
有了汽车这个超级引擎,安徽就有了和湖南掰手腕的底气。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中部F2的对决。
湖南,老牌十强选手,经济底子厚,属于那种稳如老狗的类型。
前三季度GDP比安徽多了470亿,增速一样,都是5.4%。
但是,拆开看数据就有意思了。
工业层面,安徽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是8.8%,全国第四;湖南是7.8%,也很快,但比安徽慢了一个身位。
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安徽的增速是恐怖的17.6%,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湖南是11.4%,也很强,但明显被安徽拉开了差距。
这说明什么?说明安徽的“发动机”转速更快,后劲更足。
当然,湖南也有自己的优势。
消费层面,湖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是5.5%,安徽是4.4%。
这说明湖南的老百姓更能花钱,内需市场更活跃。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安徽像一个肌肉猛男,孔武有力,拳头(工业)特别重;湖南像一个内力深厚的武林高手,气息悠长,耐力(消费)更好。
最后一个季度,就是看肌肉猛男能不能一套连招直接KO,还是被内力高手拖入持久战。
胜负,犹未可知。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安徽手里,其实还捏着一张王炸,一张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牌。
这张牌,叫“长三角一体化”。
过去,安徽紧挨着江浙沪,总感觉像个局外人。
人家吃肉,他喝汤,有时候连汤都喝不上热乎的。
但现在,风向变了。
国家战略层面,长三角一体化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刀真枪的融合。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新成员,正在被强行拽入这个中国经济最强的“服务器”。
《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种文件名字长得要死,但内容很实在:推动合肥都市圈跟上海、南京都市圈联动。
南京都市圈的规划里,安徽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赫然在列。
这已经不是串门了,这是要并桌吃饭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安徽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北京社科院的专家王鹏说得就很直白,安徽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比如合肥那个牛逼哄哄的国家科学中心,跟长三角的大哥们搞资源共享、联合攻关。
你出钱,我出脑子,一起发财。
产业上,安徽可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链转移。
大哥们产业升级,那些不那么高精尖但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往哪放?
往西边一看,安徽老弟家地方大、政策好、工人勤快,那不就来了嘛。
这就叫“前店后厂”模式的Pro Max版。
以前是安徽人跑去江浙沪打工,以后可能是上海的研发中心设计图纸,安徽的工厂直接生产,然后从安徽的港口发往全世界。
这是一个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共同造血”的进化。
当安徽的产业巨轮,接上了长三角这个核动力航母的电缆,它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这事儿,想想都觉得可怕。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登顶“汽车第一大省”后,安徽能否跻身GDP十强?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区域经济格局的剧烈洗牌。
一个曾经被认为是“中等生”的省份,通过长达十年的战略布局,精准地踩中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时代风口,然后借助国家战略的东风,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冲向牌桌的中心。
这背后,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理论,就是最朴素的道理:看准方向,咬定青山,然后用强大的执行力把PPT变成现实。
这种笨拙的执着,和All in的决绝,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珍贵。
至于最后能不能进前十,干掉湖南,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毕竟,当一头骆驼开始仰望星空,并且学会了开高达,那这个世界,就该重新审视它了。
就很魔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