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在德意志的老巢,要被奇瑞“鸠占鹊巢”?这事儿,搁谁都觉得有点赛博朋克。
想当年,咱们的自主品牌出海安营扎寨,那都不算稀罕事儿。可这回,直接把老牌汽车列强的产线给端了,这操作,活脱脱就是草莽英雄单挑五大门派,剧情走向,那是相当炸裂。
再说了,大众,那可是汽车界的扛把子,现在居然落到变卖家当的地步?这多少有点“廉颇老矣”的味儿,让人唏嘘。
小道消息是这么说的,奇瑞相中了大众在德国的厂子,打算用它来孵化它家新出的国际范儿品牌——Lepas。说白了,就是把瑞虎系列SUV换个马甲,拉到欧洲去卖。这味儿,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咱先说说大众。为啥要当“甩手掌柜”?官方的腔调是“积极探寻该厂区之存续路径,力求寻得兼顾公司福祉与员工生计之可行方案”。翻译成人话,就是厂子效益拉胯,入不敷出。但直接关停,工人叔叔阿姨肯定不答应,工会大哥也要跳脚。所以,找个“接盘侠”,大家脸上都好看。
那为啥这“接盘侠”是奇瑞呢?这就得扒一扒中国汽车品牌扬帆出海的大背景了。现如今,中国汽车出口那叫一个红红火火。今年头仨月,奇瑞就甩出去了25.25万辆,稳坐国内头把交椅。可出口量一上去,关税这事儿就绕不过去了。直接在欧罗巴大陆建个窝,就能有效规避这些贸易壁垒。
可麻烦事儿又来了,在德意志的地盘上圈地盖房,手续那叫一个繁琐,成本更是水涨船高。而且,德国佬对汽车质量的挑剔,那是出了名的。与其自己从零开始,不如直接收个现成的,还能省下不少力气。
所以,对奇瑞而言,拿下大众的德国厂子,绝对是笔精明的买卖。既能绕开关税,又能快马加鞭进军欧洲市场,还能安抚德国工会的情绪,简直是一石三鸟。
但事情真就这么一帆风顺吗?
依我看,这事儿背后,还有一些更深水区的考量。
首先,这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版图的演变。早些年,都是欧美车企跑到中国来开疆拓土,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到中国车企去欧美跑马圈地了。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其次,这彰显了中国汽车品牌逐鹿全球的雄心。过去,咱们的汽车主要销往亚非拉,现在,咱们要杀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跟那些老牌汽车巨擘掰掰手腕。
当然,这条路肯定不会是康庄大道。比方说,德国工会会不会对奇瑞的管理模式指手画脚?德国消费者会不会买中国品牌的账?这些都是未知数。
而且,奇瑞想要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光靠买个厂子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要提升自身的品牌格调和技术底蕴,打造出真正能打动欧洲消费者的拳头产品。
不过说回来,奇瑞这次“小鱼吃大鱼”式的收购,就算最终功败垂成,也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它在提醒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口。
我们不能再沉溺于低价倾销,不能再靠亦步亦趋和山寨模仿。我们要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才能在全球汽车竞技场上真正拥有一席之地。
正如奇瑞国际掌门人张贵兵所言,奇瑞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Omoda和Jaecoo品牌在欧洲的销售版图从现有的7个国家扩张到19个。这胃口,可真不小啊!
单单一个季度,奇瑞的海外销量就突破了34.3万台。这数据,难道还不能说明点什么吗?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把奇瑞定义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汽车品牌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默默无闻的技术攻坚和品牌精耕?
这桩收购案,最终能否尘埃落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它已经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波澜不惊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而这些涟漪,或许会改写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剧本。
全部评论 (0)